——喜看尖山区经济社会之发展变迁
刘佩权 记者 杨军
引子
五年耕耘路,一朝春满园。
走进尖山区,看城区,高楼大厦,巍然矗立,布局开阔而舒朗;进工厂,机声隆隆,车来人往,生产经营势头旺……时光荏苒,安邦大地变化翻天覆地,新城崛起生机勃勃。
在区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民生支出大幅上升的压力下,累计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扶持资金11016万元,保障了尖山区养老护理楼、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顺利实施;
在市场持续低迷、重点税源大幅下降的形势下,推进松江国际购物大厦、老平岗风力发电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积蓄了强大发展后劲;
在处置“8·12”抗洪等突发事件中,组织广大机关干部冲锋在前,奋力抢险,及时转移群众,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9·3”大阅兵、APEC会议等重要节点,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活动,集中研究解决了北秀社区、鞍山社区居民群体访等热点难点问题,首次实现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非访“零”登记,有效地维护了尖山地区稳定;
在组织化安置接收第一批、第二批2501名双矿分流人员工作中,敢担当、善作为,有效解决“五险一金”等各类大小问题矛盾千余件,实现了顺利接收、平稳过渡;
在今年财力十分紧张情况下投资1509万元,改造背街巷路314条,打通微循环路23条;投资1630万元,创建了全市首家医养结合一体化残疾人托养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城乡残障人员和贫困家庭老人兜底托养,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
数据虽然是枯燥的,但却闪耀着骄人的成绩。
近年来,尖山区提振信心,逆势而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黑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经济抓项目、城市出亮点、农业创特色、三产求突破、社会促和谐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一轴一带并举,三区四城同建”发展战略,强化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三项措施;实现快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三大目标,不断激发发展新动力,全力构筑发展新优势,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区、省级平安区、省级双拥模范区和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等荣誉称号,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效益向好、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转型升级:奋力实现“绿色崛起”
——尖山区凭借创新图强的向上精神,多元抓招商、强力上项目,综合实力在开放转型中明显提升。
五年来,重点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工程,共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31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项,总投资109.8亿元,有23项实现竣工投产,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累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7.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6亿元,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1.4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完成130.1亿元,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特别是2016年在宏观形势十分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预期目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部实现了正增长,呈现出企稳回升、逐步向好的态势。
三产立区:担纲腾飞“快速引擎”
——尖山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分类推产业、有效增活力,第三产业在引大联强中蓬勃发展。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商贸流通、餐饮娱乐、家政服务、健康养老和旅游教育等产业,倾力打造中心商业区。重点推进了联丰滨河国际城市综合体、皇都国际购物广场等5000万元以上三产项目22项,完成投资35.4亿元, 其中大润发时尚广场、松江国际购物大厦等16个项目实现竣工运营,麦当劳、世纪华联等大型连锁品牌落户我区,苏宁易购、飞牛网等电子商务O2O模式蓬勃发展,网商联盟发展到3000多人,2016年新增快递企业12家,包裹业务量翻了一番,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5.3亿元。
项目至上:扩量提质“补齐短板”
——尖山区凭借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重点育骨干、转型促升级,工业经济在科技创新中增强活力。
积极培育优势产业群体和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机械制造、
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有鑫亚光电子、源晟太阳能等科技型企业104家,有老平岗风力发电、天鸿机械等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7项开工建设,其中品越安邦食品、欧博酒庄等6个项目投入生产,鸿基米兰热力、龙生供热等6户企业成功晋升为规上企业,中创机械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上市。重点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尖山区中小企业园区基础建设工程,实现了“五通一平”,有跃晟机械、天佑制造等4户企业建成投产,累计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成为我市重要的矿山机械生产维修基地。
调优结构:生态农业“破茧化蝶”
——尖山区凭借不甘人后的争先意识,大力强产业、基地促增收,农村经济在提质增效中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近郊农业,打造了瑞丰食用菌、建胜苗木繁育等六大基地,形成了无公害蔬菜、花卉等五大主导产业,培育了双兴花卉、双合蔬菜等农村经济协会15个,申请北大院、乐万家等绿色标识13个,全区绿色无公害种植面积达2500亩。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形成以双保肉联、福园食品为加工销售龙头,双兴、长安为养殖基地的产业化链条,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有18户,万只以上蛋禽养殖户9户,全区有2000多户农户从事畜禽养殖。双兴旅游景区晋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安邦乡由全省百强乡镇第19名跃升为第8名,位居全市乡镇之首。
以民为本:合力建设“宜居家园”
——尖山区凭借统筹兼顾的理念思维,协调抓建设、同步提品位,城乡面貌在一创两建中全面改善。
实施“两棚”改造工程,重点推进窑地、小尖山征拆工作,签订安置协议1955份,其中有1225户选择货币补偿,有730户居民喜迁新居。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修建农村道路16条、2万延长米,改造自来水管网8000延长米,在全市率先实现水泥路、宽带、自来水、有线、远程教育村村通,农村砖瓦化率达到93%。开展环境整治、植树绿化和冬季清冰雪三项攻坚战,累计修建城区巷路351条、5.1万延长米,植树造林33.2万株、26万平方米,栽花种草7万平方米,关停污染企业36家,打造了绿化示范村4个、绿化精品小区5个,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改观。
做实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尖山区凭借为民务实的执着追求,突出保投入、强化抓保障,民生福祉在共建共享中持续改善。
在全市率先开展了“1+X”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和创建“十星级”文明社区活动,新增合兴、光明等社区办公用房9处4500平方米,创建了南山、福悦湾、社保千米示范社区3个,新建了日间照料室等功能室24个;打造了“龙妹家政”、“姐妹港湾”等星级品牌;全区星级社区达到100%。实施36件利民实事和尊师重教10件实事,发放爱心助学资金232万元,帮助817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推进脱贫攻坚,1834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新增就业再就业37665人;安置廉租住房331户;发放低保金16178万元,城乡低保全面提标,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了一马路小学、建国小学和第三幼儿园,对平行路小学、安邦中心校等10所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进行扩建维修,有10所小学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高水平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基础教育走在全市前列。成功举办了安邦河文化艺术节、鸿基米兰杯汽车场地越野争霸赛等大型节庆活动80余场,活跃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新建了福泽康年、优居壹佰等养老机构17家。新建了富安、二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乡卫生人口覆盖率99%,新农合、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和98%以上。
尾声
五年奏新曲,安邦河畔跨越著华章;五年磨一剑,尖山大地腾飞创奇迹。
成绩令人鼓舞。它直观地反映了尖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展示着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前景催人奋进。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局面,尖山区乘势而上,吃透有关政策,紧盯国家投向,大项目促大发展,大产业兴大经济,增比进位,跨越赶超。
目前,全区上下正用创新决策、坚推力度,重点上解决,难点上突破,进度上加快,标准上提高,让经济社会在加快发展中奋起突围,让城乡面貌在大干快上中与日巨变,让全区群众在共享发展硕果中走向和谐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