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写作课》
彭忠富
文章千古事,连字组词造句成文看似简单,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却犹如力拔千钧般艰难。因为文章不是简单地将汉字组合起来,而是要在字里行间传情达意,成为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作文很重要,因此从识字起到上大学,我们就在不断地接受写作训练。可是练来练去,我们最终发现,能够成为作家,将文字玩得活色生香的还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语句通顺,文笔流畅,就算不错了。
大多数人都不能驾驭文字,喜怒哀乐难以诉诸文字,这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其实进入各种课本的文章还算经典,但那种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却让我们读书味同嚼蜡。读来读去成了读死书,我们就算能将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见得能够写出有情有趣有料的文字来。毋庸置疑,在写作这件事上,我们走了弯路。读书往往囫囵吞枣不明就里,写作水平自然难以提高。
因此,当我看见豆瓣网写作教练舒明月的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时,竟然眼前一亮。粗略翻了翻,就很有共鸣。舒明月认为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话我当然赞同。但应该怎么读呢?不是那种一目十行扫描式的浏览,特别是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我们应该精读,要反复揣摩他们的写作技巧,这样如法炮制并在写作中实践,必然会有所助益。
譬如鲁迅的《秋夜》,此文开篇即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中学教案认为,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但舒明月却引用台湾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见解说,如果将原句改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那么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舒明月这么一解释,我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鲁迅并不是故弄玄虚搞“注水文字”,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孤傲清绝的心境,从而引出后面对天空的描写。
如此看来,我们之所以文笔不好,没有从大师的文章中吸收到写作的营养,原因在于我们读书往往跑马观花,没有真正明白大师的写作精髓。这正如我们读过《水浒传》后,往往还需要再读《金圣叹评水浒》,因为他寥寥数语就道破了小说中的许多玄机,让人连呼过瘾。舒明月的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实则就有金圣叹点评水浒之妙,只不过她涉及到的作者有鲁迅、张爱玲、严歌苓等48位。有些人虽说还称不上大师,难以跟鲁迅们的文学地位匹敌,但他们的成名作品及写作技巧,至少还是有可取之处。
本书包括《在文学世界里看见10万种活色生香》《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和《为写作开辟每一种可能》三部分,舒明月带着我们一起阅读经典,其语言泼辣生动,见解独特有趣,不盲从权威,带给你不一般的阅读体验。如果你的文学鉴赏水平上去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写出你宝藏一样丰富的内心,写出你强大的影响力。即使你不想学写作,也可以在读完本书之后,把自己读书的旅程走得更有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