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季节探访岭东区花菇产业园
东北网双鸭山12月16日讯(鹿江 记者 杨军)12月的黑土地,天寒地冻,万物萧条。
日前,记者走进岭东区花菇产业园基地,触目所及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在顶着严寒紧张忙碌地焊接、架设着大棚;登高远眺,连成片的一排排高标准食用菌大棚鳞次栉比,为冰天雪地的寒冬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据黑龙江双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志军介绍,岭东区花菇产业园基地B区育菌棚棚室主体架子目前已安装完成109栋,其中32栋完成第二层棚膜和保温山墙安装, 26栋完成覆盖保温棉被;生产车间、原料生产车间彩钢房主体已经基本完成,现进行收尾阶段工作;B区示范棚菌棒入棚8000棒已完成,正在进行菌架稳固及菌棒扒袋工作。与此同时,A区目前总计制作菌棒34.08万左右,新建完成6栋(每栋500平米)育菌棚。
“现在距年底仅剩半个月时间,做好这段时间的工作,对于圆满完成今年目标和顺利启动明年工作至关重要。按照市委全会全力抓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的要求,我们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按照项目建设节点,主动对接服务,确保花菇产业项目按期竣工并投产,进而带动创业就业。”岭东区委书记张志福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去年以来,岭东区认真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精神,突出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以休闲观光农业为引领,实施“区林合作,林农结合,山地合一”的发展举措,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食用菌种植、农业休闲采摘、无公害果蔬生产等特色农业经济,推进农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2014年,引进浙江客商在上游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投资建设了占地330亩的花菇产业园项目(A区)。
2016年,又引进黑龙江双瑞(福建嘉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500多亩的花菇产业园项目(B区)。
至此,岭东区确立了以建设中国“花菇之乡”为目标,以产业化为龙头,以园区化为载体,以公司化为治理结构,集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农民致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经过科学规划,花菇产业园形成AB两个区建设格局,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规模种植花菇等菌种,产品外销到韩国、日本和俄罗斯。
A区,建设出菇棚199栋、复合棚室7栋、育菌棚4栋和1700平方米的菌棒加工(灭菌)车间。园区内主路、边沟和棚室间U型槽、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已完工。双矿花菇种植管理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安置种菇的200余名双矿分流人员,并同黑龙江青山生物科技公司签定了收购合同。当年周期内出菇30多万斤,累计收入200余万元。目前已形成300万棒的生产能力,公司正在组织生产明年用菌棒,B区,计划总投资5.6亿元,其中黑龙江双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投资4.5亿元,负责菌种培育、菌棒制作、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及食用菌精深加工;区政府投资1.1亿元,负责园区拆迁净地、农用地租赁流转、园区“三通一平”及150栋育菌棚和400栋出菇棚室建设。年产花菇菌棒3000万棒的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将在年底前建成投产,100余栋标准化育菌棚也将于11月底完工,400栋出菇棚的基础建设完工、待明年春季完成出菇棚钢架安装并投入使用。
项目采取工厂化育菌、规模化种植和公司化经营。按照“1带C+N”(龙头企业带动双矿分流人员和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发展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双矿集团职工组织化分流和贫困人口脱贫”三位一体发展,充分释放园区的社会效应。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企业将达到上市公司标准,将构建起以岭东区为引领,辐射全市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年生产种植规模达1亿棒以上,以花菇为主的食用菌及配套产业产值达30亿元的产业规模,为社会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使之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逐步将岭东建设成为“中国花菇之乡”。
区领导表示,今后岭东区将努力把花菇产业园项目做大做强,进一步开拓韩国、日本及台湾等国家地区的鲜品市场及俄罗斯、欧盟等国家的深加工产品销售市场;开辟以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为主导的国内市场,建立起线上线下立体交易的销售平台,形成食用菌鲜干产品销售网络,抢占市场份额。
可以预见,作为我市乃至全省创业创新示范项目的岭东花菇产业园项目如今建设的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个产业将成为辖区群众和双矿分流职工就业再就业提供全新有力的平台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