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燕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记者节在中国是除了“护士节”、“教师节”之外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作为一名从广播干到报社再转战电视台、从懵懂的门外汉到熟练的专业记者编辑再到而今已然成为一名长期跋涉在新闻路上的老记者,我抚今追昔,心中感慨万千。
记者,一个神圣的称号;一个光荣的职业。你的使命是,用透视人生的聚焦镜去远望,用纸笔和镜头去记录历史和发展;你的责任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社会和谐,伸张正义,鞭挞邪恶,传递真理,播撒文明。
新闻在前面,永远在路上,这是记者的工作状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记者的工作精神。可以说,新闻人有一份特殊的光环,也有一份特别的责任。
大家从电视上看到的新闻,短的几十秒,长的不过几分钟。这些貌似短暂的时间,其实凝结着大量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每天,我们新闻热线都会接到各种新闻线索,经过一番梳理以后,部门负责人都会根据新闻的重要性、价值的大小、时效的强弱,来安排各路记者分头前去采访。
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们的记者都会在第一时间里扛着摄像机赶到采访现场。无论酷暑难当的夏季、还是严寒刺骨的冬季,无论是阴雨连绵的春天、还是风扫落叶的秋天,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我们的记者从未耽搁过、从未间断过每一条新闻的采播。
为了最终的优质声像图像质量和高可靠性稳定性,赶上重要会议或者大型活动,我们的记者需要扛上高指标的大摄像机。每次下来,几十斤重的摄像机和三脚架,不仅考验的是体力和耐力,更是检验记者生猛的拼抢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
如果是会议新闻的,记者需提前到现场,支架子、放设备、调机器,一番忙碌后才进入正式拍摄;如果是时政新闻的,记者要一边跟拍画面,一边记录文字;如果是现场新闻,记者则跑前跑后抢拍,生怕落下一个有用的镜头;如果是社会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既要感受生活,更要奉献一份责任。
无论是一个镜头需要多少次的拍摄,我们的记者都乐此不疲。有时候,为了一个镜头、一个画面最好状态的表现,往往需要记者做大量的重复工作,总之就是秉承着将最好最新鲜最有价值的新闻呈现给观众的宗旨。每一个新闻现场,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都是最佳拍档,合作无间,齐心协力克服所有采访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采访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候记者回到单位已经过了中午的饭点,可为了抢抓新闻的时效性,我们的记者往往会放弃休息甚至是吃饭时间去赶写稿件。生活无规律、加班成自然、手机时刻保持开机状态,这就是记者的生活常态。
前期采访、写稿,再经过编辑统筹、修改,这样一条新闻的雏形就已经出来了。不过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有稿子不等于全部,记者还需要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还要经过主持人配音、后期制作等等流程,同时严格执行记者采编、部门初审、电视台负责人复审、中心主任终审,特别是重要新闻还需要领导亲自把关等一系列严格程序,最终这条新闻才能与广大观众见面。
新闻采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时往往需要我们的记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激情。记者的工作是累的是苦的,甚至有时候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和不理解,但是我们的记者却凭着一份热爱、一份激情和一份责任、一份满足,无怨无悔地奔走在新闻路上、耕耘在文字画面中。苦累对于记者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我想,选择了新闻,就选择了一种人生;用热爱和真情,每时每刻记录着责任,告诉身边的点点滴滴;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一种责任;用笔墨和镜头,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着群众的呼声。
范长江曾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记者,因为理想,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坚强;因为责任,所以坚定。新闻人,因为你们心中永远有新闻理想,所以你们仍然坚持走在新闻路上。
让我们在这里:致敬可亲可近的新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