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杂文
磨砺匠心 木香温馨
//shuangyashan.dbw.cn  2016-11-08 08:21:04

程胜利

  人生七十古来稀,花甲有余忆往昔。天道恩赐心存爱,山高水长日暮夕。

  每当听人们谈起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艰苦卓绝,青春灿烂话题,我的心中都会泛起涟漪和波澜。我下乡农场的第二年,在酒坊和师傅们用传统方法烧酒;安排我参加省农牧渔业局的财会培训;安排我做统计,没接受。后来,安排我去木工班,学木匠。我从小看见木匠手里拿着拐尺,手持一只笔,对着木材掂量挑选,闪烁着入木三分的眼神和目光。木匠熟练精巧的手艺制出各类赏心悦目、造型各异的木件,我发自内心地喜爱。看到木匠走到哪里能得到热情相待,有可口的饭菜食用,更羡慕木匠。木匠也有着手艺人那股干练的精气神。那个年代木匠利用手工来完成木件的制作,大到盖房子的房架门窗;小到家用的桌椅板凳锅盖酱耙子;农村的牛马车犁;锄锹镐镰刀把。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师傅是上海人,五十岁左右,个子不高,干净利索,戴副眼镜,受人尊敬。师傅手艺炉火纯青,称得上八级工匠。大家都为得到他制作的家具或用品而高兴。师傅给我制备一套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和维护都得练出细慢功夫。锉锯齿,磨斧头,磨刨刃,磨各类凿鍽刃。这些,师傅交给你的是方式方法,真正磨到好用,要依赖心劲的成熟。我的体会,向师傅学徒的过程,不是师傅有限地口教或让你实做,是要依靠耳濡目染地接受来自师傅的意识气息,行为动作,领悟琢磨,才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师徒互动的良好预期与内在的一般规律。

  起初,师傅让我开始反复刨刮一块大木方。应验一句“看花容易,绣花难。”这刨子拿在手里端不平,劲不匀,轻重不稳,边刮边用心修正。经过不断地从早到晚地刮刨,手的虎口被刨子把磨破,裂开,疼痛难忍,胳膊酸,腰难受,不过,看到刮出的木方,可以用九十度拐尺吻合,横平竖直,油然而生的愉悦感冲淡那些疼痛。师傅也从他那眼镜后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无论哪个木种,刨刮过程发出的韵律节奏和悦耳声响环绕周围,空气中弥漫着松桦椴榆柞杨等木种天然香味,沁心润肺,醒脑提神,是美妙绝伦的佳境。

  师傅几乎每天晚上都制作一些细活木件。师傅对我说:“你年轻,少玩些,多学些,艺多不压人啊!”三年时间里,白天做一些大活粗活,晚上做一些小活细活。也许,我心性不够,存有遗憾,师傅的技艺真谛没有在我这得到很好传承。师傅有时从附近农村买来猪肉,用白铝饭盒红烧,让我吃,确实好吃,不过还是浅尝辄止。师傅喜欢看报纸,我常去办公室拿些报纸给师傅,师傅如饥似渴地阅读,然后规整地叠好存放。师傅是有文化的手艺人,思想境界开阔,生命中充满美好。师傅诚心善意地教,我刻苦地学习。师傅不断地为我制作一些细活所用工具,师傅对我用心良苦。“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三年师徒相处中相互默契,结下深厚师徒情谊。我去大连上学没多久,师傅实现回上海颐养天年的愿望。

  学木匠三年,是安心踏实刻苦磨砺匠心,是生命增智添轮的三年。人生晚年幡然醒悟,心性使然结缘众生,行幸福康庄的人生大道,享生命旅途的阳光雨露,得生存时光闪耀的太阳。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