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0月18日讯(记者 王博)在尖山区光明社区建设路段的一条巷路口,一块贴于墙上的社区文明公约的展示牌格外显眼,上面印有巷路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和一段“两双鞋”的故事,让人看了对这里的变化了然于胸。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戏称这里为‘两双鞋’社区,因为无论晴天雨天,人们要带两双鞋出门,走泥泞小路一双鞋,走上马路换一双。现在泥泞路变红砖路,居民再也不用带两双鞋出门了,环境变得整洁,心情也随之舒畅。”几张照片和短短的一段文字,再看到眼前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一切不是梦,家门口的幸福来的就是那么突然。”在百姓乐享福祉的同时也看到了市委、市政府对改善民生所下的决心和基层部门的辛苦付出,居民们也经历了当初的不理解、不配合到参与设计、献计献策再到暖心、感激这一段并不平坦的心路历程。
人难见脸难看话难听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背街巷路改造,全力改善民生的要求和部署,尖山区组织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下决心不遗余力全面打赢“背街巷路改造”这场攻坚战,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
“两双鞋”社区就属于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老旧棚户区,违章建筑、私搭乱建、垃圾乱堆等现象普遍,导致道路狭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施工前的主要工作就是拆违。
“把我家门前的煤仓拆了,冬天取暖怎么办,老百姓就不烧火吃饭了。拆了也行,动迁让我们住楼,房子拆了都行。”“这不知又是刮的哪股风,政府还能给这烂泥洼子修道,有钱还能往坑里扔?没准又是走啥形式。”百姓们已习惯了这里的脏、乱、差,平日里只有用“两双鞋”这种方式来应对这本已适应的环境。
谈起当初的施工过程,时任尖山区建设局副局长刘忠安心里的感受还是五味杂陈。他说,这些老旧小区都是二三十年前的平房建筑,而且居住的都是些老年人,开工之初居民们并不买账,都以为这是走形式、搞运动、应付了事,抵触情绪纷纷而至,工作阻力巨大。
暖心服务你的地盘你做主
百姓不接受咱就把工作做到细、做到家,尖山区组织专门工作组,挨家挨户上门讲解,给他们看设计、讲图纸,把群众请到施工现场,鼓励他们“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参与施工设计和质量把关,只要不影响总体布局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每户居民的要求。
刘忠安说,我们的施工图纸每天甚至每时都在更改,满足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工程的宗旨,每户居民都是我们工程的设计员和质量的验收员,他们不满意我们的工作就不合格。
从每家每户门前台阶的设计、破旧院墙的修复、煤仓的整体搭建到巷路排水的U形设计、路面的通车标准,这一项项高标准、高质量的施工,老百姓都全程参与监督和设计。
挖掘机来了,推土机来了,一车车红砖拉来了,随着工程的进展百姓的心态也在改变。“这回是真下功夫了,看来我们这贫民区的环境要大变样了,好事儿呀!”
刘忠安说,当时施工正值夏季,为了抢工期,晴天时每天早上5点就开工,晚上收工都在9点以后,百姓看到他们辛苦,在家门口摆上了桌子,烧上凉开水,还有的买来西瓜给工人们解暑,“能得到百姓的认可,我们的工作再苦再累也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