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县区网页 > 尖山区 > 尖山区新闻 正文
“首善之区”构筑民生“幸福曲线”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09-20 08:51:03

——尖山区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纪实

引子

  民生,民之所倚,政之所向。对一座城市而言,只有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发展才有强大而厚实的根基。

  从刚刚完工的建设路一条条新铺设的红砖巷路,到北秀棚户区一栋栋高楼林立的建设工地;从鞭炮阵阵的托养中心剪彩仪式现场,到踊跃报名到乡敬老院集中养老的张张笑脸;从领取低保救助金的困难居民,到手握“金秋爱心助学金”的莘莘学子……

  如今,尖山区群众会清晰地看到一条加速上行的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改善民生、惠及群众的“幸福曲线”。

  “把握城乡群众所需所想,积极主动作为,持续加大投入,不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真正让民生工程贴近民心。”这是尖山区委书记李昌海对民生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尖山区在民生改善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尖山区委、区政府以建设“首善之区”为目标,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反映最为突出、最期盼的方面入手,集中人力物力解决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切实做到群众有所想、政府有所应,群众有所需、政府有所为,多年未能解决的民生难题逐一破解,一批长期未落实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大手笔描绘出了一幅“小财政撑起大民生”的幸福画卷,赢得了辖区百姓群众由衷称赞。

  A、帮扶触角越伸越广——服务群众“救急难”

  特殊救助对那些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致贫或返贫的贫困户来说,就是“及时雨”和“雪中炭”。尖山区以一个微信群和一个服务队为主渠道,三措并举、三级联动,积极救助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和贫困弱势家庭。

  建立“贴心牵手解急难”微信群,积极引导、鼓励、发挥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开展“贴心牵手解急难”志愿服务。

  今年以来,为贫困户、低保户、优抚户、老党员、空巢老人、贫困儿童、大病救助人员捐献衣物达3000余件,购买水果、日用品、米面油等折合人民币20万多元,为辖区困难人群搭建起了求助平台。

  为进一步妥善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积极为贫困弱势和困难群体服务。

  八马路街道办事处低保户马静爱人有病,孩子上大学,家境贫困,通过微信平台获知她家情况后,志愿者协调爱心人士提供了一些生活用品等帮助,为她家解了急难。福园社区居民杨淑媛身体不好,社区在微信平台上帮助反映情况,志愿者很快把她所需的衣物送到家中。

  通过各界爱心志愿人士诚心相助,建立了衔接紧密、联动高效、便捷顺畅、保障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让辖区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了人情温暖。

  B、背街巷路越来越宽——破解群众“行路难”

  在尖山区,百姓急盼的“民声”,成了区委、区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指向标。

  挖掘机轰鸣作响,运输车来往穿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条条巷路,红砖铺地,平坦整洁。这是尖山区今年实施的背街巷路综合整治工程所带来的变化。

  推进“一创两建”工程,打造宜居幸福中心城区。尖山区按照“点线结合、城乡统筹、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以“政府组织、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全民参与”的工作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不修大路修巷路,不建景观建社区,全面实行区、街道(乡)、社区(村屯)三级联合治理行动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

  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尖山区辖区内有背街巷路705条,面积达80万多平方米。“我们一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改造背街巷路,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提升城市形象,把这件好事做好,实事干实。”区长赵彤多次表示。

  今年采取水泥硬化,铺设红砖、煤矸石等形式,改造、修缮、维修巷道291条(其余因征地拆迁改造、“两棚”改造等原因,将由市级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施工修建)。

  重点绿化师范附小等4所小学,向阳家园等3个小区和14个地块,打造双兴等4个绿化样板村;投资1420万元,对双鸭山主峰地质环境进行全面治理;投资200万元,新建福悦湾、南山、社保3个千米社区综合服务用房。

  同时,围绕“五清、四化、三改”的目标,抓好村屯环境整治和村容改善,新建公立村内水泥路520延长米,硬质边沟900延长米,改造村内休闲文体广场1处、新增路灯26盏、新建垃圾收集点42个,实现农村保洁全覆盖,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C、居住环境越变越美——实现群众“安居梦”

  一组组不断上升的数据,标刻出民生改善的温度;一项项便民利民的举措,彰显着服务民生的情怀。

  全心全意服务安置搬迁工作,尖山区加快推进小尖山、窑地采煤沉陷棚户区征拆安置工作,倾心尽力解决群众难题,全区动员、全员参与,共同推进。

  2015年7月25日,启动小尖山北秀社区一期征拆工作,11月8日完成安置518户。2015年11月22日,启动二期征拆工作,2016年4月15日完成安置1008户。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尖山区精心谋划、分块实施,抢抓时间、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小尖山一期、二期房屋的拆迁安置工作。

  2015年12月1日,启动窑地采煤沉陷区征拆工作,进行了两次现场抽楼,共签署安置协议592份。

  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今天的尖山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露出了张张幸福笑脸。

  D、保障网络越织越密——解除群众“后顾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8月10日,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有房间75间、床位105张的尖山区养老服务中心、托孤服务中心、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投入运营。这意味着我市目前唯一一家集医养结合于一体的非营利性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

  今年,尖山区新建了福泽康年养老服务中心、星跃医养服务中心等3个项目,集星养老服务中心将在年内开工建设,总投资1.16亿元,设床位1050张,安置就业330人。

  全区“三无”老人全部由区民政安排免费供养。福园、向阳、民生、福悦湾等9个社区成立日间照料室。 33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积极为社区三无、低保、空巢老年提供看护照料、谈心交流、精神慰藉和居家养老等服务,

  围绕群众老有所靠,每年对65岁以上老人开展一次免费体检,体检人数已达6891名。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管理,全区健康管理26254人。

  围绕群众劳有所得,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845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90人,失业再就业183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90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719万元,确保了就业形势稳定。

  围绕群众弱有所助,合理调整最低保障标准及平均补助水平,确定城乡低保户4694户8237人,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1037万元、农村低保金82.6万元、临时救助款248.8万元,发放救灾被褥160套、粮食2.425万斤、豆油4850斤,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围绕群众病有所医,稳步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成立了二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富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城乡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100%,累计支付医疗保险金161.49万元。

  尖山区在通篇布局民生大计的同时,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倍感踏实,真正做到了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需。

  E、社会事业越办越好——增加群众“幸福感”

  民生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的推进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力的过程,尖山区为此而努力奋斗。

  通过举办“爱心助学”活动,发放爱心助学资金550余万元,使2100多名贫困大学生圆了求学梦。大力实施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建国小学、师范附属小学等6所小学购置电脑、班班通电子白板、录播教室设备及音体美卫设备,改扩建文化路小学和玉龙小学附属幼儿园。同时,开展清理、取缔非法无证幼儿园整治行动,已下发取缔通知书52所,自动关停2所,整改2所。

  进一步满足城乡群众高品位、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需求,建成了春晖、朝阳、中植、富安等8个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图书阅览室,以及13个农村书屋,有各类图书10万多册,各类健身器材300余件。成立了社区、农村的老年秧歌队、京剧团、太极拳协会达30多个。朝阳社区的七彩人生艺术团、春光社区的夕阳红艺术团、银苑社区的晚霞情艺术团等社区艺术团体,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50多场。

  南山社区,建成了青少年读书小屋、妇女之家、棋牌室、慈善超市、市民学校等10多个服务平台,社区治安秩序好了、服务功能全了、居住环境美了;在铁西街道办事处,综治维稳工作站、老年人日间照料室、残疾人培训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等一大批社区服务项目建成投用,社区功能不断完善、服务项目更加丰富。

  “我们要积极回应群众的新期盼,不断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卫生服务水平、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努力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区长赵彤如是说道。

  尊重民意,汇聚民智。民生跟着“民声”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在衣食住行中写进牵挂关怀,已成为尖山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懈的民生追求。

  发展为了民生,民生连着民心。回看来时路,一件件难事的解决、一件件实事的落实、一件件小事的办理,给尖山大地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坚实脚印。(刘佩权 朱春艳 记者 杨军)

作者:    来源:     编辑: 王不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