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县区网页 > 宝山区 > 宝山新闻 正文
优化 “最后一公里”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08-17 08:59:50

  东北网双鸭山8月17日讯(记者 杨军)“路修上了、灯亮起来了,还有了垃圾箱,住在小巷里的群众这下生活可方便多了!”8月10日,宝山区红旗街道办事处红永社区居民李春艳对记者说起背街巷道硬化和亮化工程,抑制不住兴奋之情。

  “家乡变得更加洁净、更加美丽了,人们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了!”“少了排队等候、少了来回奔波,现在老百姓办事更便捷,心气更顺了。”宝山人现今普遍有了这样的切身感受。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今年以来,宝山区深刻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这两个关键,一切从群众的愿望出发,用实干精神和创新举措,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尽最大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个变化带来的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个实惠。

  变化从何而来?从优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集三气——优化“最后一公里”

  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在优化发展环境,在关注民生民事!

  今年,一场“走基层、访群众、听民声、解民意”的走访调研活动,在宝山全面铺开。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带领全区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直接到基层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真实呼声。

  基层的反映:群众最痛恨的不是上面没有惠民举措,而是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造成“末梢堵塞”。

  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何站在群众立场换位思考?如何拆除“阻隔墙”畅通融入?

  做好为民实事好事,让百姓享受更多实惠。静下心来深刻反思后,区委一班人带领全区上下积极行动起来:直面问题,跨前一步,主动服务,取信于民。

  建起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难问题;实施背街巷道亮化和硬化工程,解决出行难问题;成立灯光夜市,解决自主就业问题;推行低保户免费就医,解决看病难问题;开展花城宝山行动,解决精气神问题……在实践中,宝山区用创新理念在全市开创了多个“第一”。

  “给干部鼓足‘士气’,给群众注入‘底气’ ,给发展注入‘人气’。聚集‘三气’形成内生动力,努力优化‘最后一公里’,给力“衣食住行”等民生幸福事”。区委书记刘志强如是认为。

  精准扶贫——优化“最后一公里”

  在宝山区居住了56年的李淑荣老人,老伴患有老年痴呆症,平时离不开人照顾,一日三餐成了大难题。自打有了社区食堂,吃饭难的愁心事一下子解决了。

  去年6月,宝山区委、区政府投资240万元在全市率先创办“社区食堂”。推行居民自己拿一点、政府补贴一点、民政救济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经营者奉献一点的“五个一点“经营模式。

  “只有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通过科学建立企业为食堂经营主体、社区为食堂提供服务、街道办事处全面监管、政府派出专人指导的‘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才可保障食堂长期可持续经营。”区长盖焕友这样说道。

  社区食堂不是大锅饭,不养懒人,对老人们实行动态管理,发挥余热,各尽所能,服务社区。红旗街道办事处主任贾东泽告诉记者,在社区“八大员”的协助下,小区环境更整洁了,治安更稳定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

  为了保证辖区所有弱势老年群体吃得饱、吃得好,目前正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开,未来“社区食堂”将实现全覆盖。

  托住保障和改善民生底线,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宝山区将此作为“一号工程,精准把脉、精准方向,除了创办了社区食堂外,今年还成立了利民灯光夜市,并实施帮扶低保家庭就医解困、上马养老项目等民生工程,在创新实践中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连日来,双矿分流人员、区文化体育新闻中心的马强特别兴奋,因为每晚下班后他都会和同事来到区里新成立的灯光夜市“练摊儿”,收入一下子增加了不少。

  从6月6日起,区委、区政府决定在辖区新宝大街中段成立灯光夜市,主要以搭建创业平台、规范占道经营、便民休闲为目的,对双矿职工、分流人员、离岗待业人员、有脱贫解困需求的人员,出台惠民政策,实行免费经营,引导群众自主创业。

  统一制作20个小推车展示柜和20个遮阳篷,使摊位标准化,整体化;每周为居民播放一次露天电影,赋予灯光夜市文化气息;区青干班百名学员和机关干部带头“零收入”摆地摊,带领居民自主创业等,这些创建了宝山灯光夜市的特色品牌。

  据区城管执法局局长张宝森介绍,目前灯光夜市有固定经营商户80余家, 100余名附近居民在这里摆摊,还经常有外地流动业户慕名而来经营。灯光夜市,实现了城市管理和扶贫助困双赢。

  有钱没钱都可以住院治病,这个幻想如今在宝山照进现实。

  众所周知,低保户领到的低保金仅够维持温饱,如果生病根本就住不起院。针对这种情况,宝山区结合实际情况,决定自2016年4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对低保家庭成员进行就医解困帮扶。

  据悉,低保户在区医院就医,住院费用由区民政局、区医保办和区医院三方共同承担,住院前不需要缴纳抵押金,所需费用医保办报销65%,且直接与医院结算;民政部门二次报销剩余费用的70%,最后的10.5%费用由医院予以承担。区低保救助中心主任刘君说,目前已为202名低保家庭人员提供了免费就医帮扶。

  宝山区创新帮扶低保人员住院就医,保证了辖区所有低保人员住院不需花一分钱,住得起院、看得起病。

  为了满足群众的养老需求,宝山区将老有所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紧紧抓在手上,决定利用位于七星矿的闲置教学楼和校园改建养老院,打造一所集养老、日间照料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

  宝山区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食用菌基地产业项目,力求形成规模,给双矿分流职工寻找新出路,促进富民强区目标实现。

  今后,宝山区将继续开展好“扶贫助困、亲民爱民”活动,推进产业扶贫、能力扶贫、救助兜底扶贫、包村联户扶贫等精准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抓好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施政——优化“最后一公里”

  “一个跳跃的创新思维,一腔沸腾的爱民情感,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一股强劲的发展动力”。

  优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宝山区委、区政府创新施政,科学实践,带来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新面貌、新风尚、新文明,新举措、新办法、新鲜事,真是多又多。

  眼下,来到宝山区,公路两侧的鲜花夹道,五彩缤纷,可谓一路“花径”……举目望去,人们会惊奇地发现,那一簇簇鲜艳的花朵竟然是从一个个废轮胎里“长”出来的。

  “摆花架子”摆出新创意,“玩轮子”玩出新花样。宝山区今年将大丽花定为区花,启动了全民种花养花行动,为了节约资金创新利用废旧轮胎自制景观和花盆花坛。废轮胎里“开”满鲜花,成为一道奇观,夺人眼球。

  解民难、排民忧、连民心、顺民意。按照群众意愿,宝山区今年维修背街巷道120条。区环卫站长钟海洪称,他们利用棚户区扒迁废弃红砖铺设巷路35条,利用煤矸石铺设巷路56条,即节约资金又方便出行,群众对此拍手称快。

  区政府多方筹资180多万元投入“背街胡同亮化工程”,陆续安装自制路灯1000盏。

  点亮每一条背街小巷,照亮每一家门前屋后。用区公共设施管理站长何迪的话说那就是,路灯亮了,靓丽了风景,温暖了人心。

  “安上路灯,夜晚变亮了,我们心里更亮堂了!”看着送到家门口的光明,住在背街胡同的居民个个是脸上笑开了花。

  群众无小事,处处关民生;服务无小节,处处解民情。

  通过党委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爱心助成长”活动。目前已经为361名被帮扶的学生送去价值20万余元的钱物和学习用品,区内外参与此项活动的人数多达1800余人。

  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化解老百姓的难心事、愁心事、烦心事,千方百计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推出“服务升级版”,从“一门式”向“一站式”便民服务模式转变。特别是打造出的“一头连区委政府、一头连千家万户”的群众诉求平台,使辖区百姓24小时都可以通过“全天候党群连心热线”表达自己的诉求。

  优化“最后一公里”,创新服务无止境。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创新实施的“接力式上岗”行动,实现了政府管理部门省心、参与公益劳动者尽心、外出务工者称心、困难户增收可心、环境卫生舒心的良好效果。

  垃圾不落地,城乡更美丽。开展全民全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创建独具宝山特色的标准化体系和长效机制,实现了垃圾的日产日清日运和无害化处理。

  在打造四个小品园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120万元在北入城口建设了芳草广场;沿线建起休闲凉亭、线车站亭,沿路安装座椅,花箱、垃圾箱,方便群众。

  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了简易路灯、封闭式垃圾箱、轮胎花盆、灯杆广告、国旗红灯等。

  推行供热“暖屋子”和物业“好管家”工程,在全市率先突破了暖气不热和物业弃管的“两大难”瓶颈。

  探索小区绿化新模式,试行居民自种自管“小菜园”。设立小区免费自行车棚,实现物业规范化管理全覆盖。

  设立了教育特别奖励基金,创新了以总园带分园的幼教集团化管理新模式。

  “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件件关系民生,事事体恤民情。而今,在生活中,宝山区百姓时刻品尝着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体验着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喜悦。

  

作者:    来源:     编辑: 王不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