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平
驻珍宝岛边防某部七连的连史馆墙壁上,镶嵌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词谱,参观即将结束时,解说员就会播放这首歌让参观者聆听,很多人听后都会荡气回肠、激情澎湃,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参观者,更会将记忆重新拾回那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场景和人生难忘的峥嵘岁月。
“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一颗红心时时刻刻向着北京/站在边防线/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光辉的太阳照边疆/毛主席就在我身旁/啊……/做一个毛主席的革命战士/无限幸福/无尚荣光……”这首流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当时红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很多有志青年深受教育和熏陶,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或奔赴万里海疆登礁上岛,或踏上沙漠戈壁戍守边关,成为一代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有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而,谁会想到这首歌就诞生在“百年首捷、一岛独胜”的边陲小岛——珍宝岛呢?
在另一个边防哨所——饶河小南山哨所的瞭望塔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宣传牌匾,主题也是介绍《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可是,这里介绍的却是一幅油画。也正因为这幅油画,让我认识了浙江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沈曙先生,是他让我得知这幅画的作者是沈嘉蔚。
当年沈嘉蔚同无数热血青年一样,只身来到北大荒,他利用休息时间到饶河小南山采风创作。当时边防军误认他是“特务”,便将他带回连队进行审讯,是沈曙先生和当时县文化馆黄经纬馆长到部队把他保出来的。后来沈嘉蔚与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情义,多次登上小南山哨所,体验执勤哨兵的生活,与哨兵一起执勤观察,同战士谈革命远大理想。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极寒条件下,他戴着手套为边防战士创作了不少执勤画作,为防止颜料结冰,战士们就在自己的脸盆里放上木炭取火加温。
《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是沈嘉蔚一九七四年创作的,既是沈嘉蔚的成名作,也是“文革”美术的代表作。这件作品在当年入选了国务院文化组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金奖,一举成名红遍全国。除报刊杂志宣传报道之外,又被制成宣传画、日历向全国发行,很多学习油画的学生将其当作临摹样本。声名鹊起的沈嘉蔚为此应约还撰写了一篇题为《塑造反修前哨的英雄形象》的经验总结,在当时也很有影响。沈嘉蔚一九八九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被澳大利亚评为最杰出十位澳大利亚华人之首,现已成为世界著名华人画家。
《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美术作品之一。这幅画在构图和形象艺术表达方面,反映了当时所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突出了英雄人物的创作宗旨。作者对中苏边境瞭望塔上执勤观察中边防战士的成功描画,源于真实细致的观察、精心巧妙的构思和临摹前苏联油画技巧的使用。据说,此画在展出前,被组委会安排专人对画作人物面部进行了细心的深加工——两位军人的脸庞被加宽,以突显革命军人的高大形象;鼻唇沟被加深,以强调革命军人对大河对岸苏修帝国主义的警惕和仇恨;面部焕发出的玫瑰色则被一层粉红色取而代之,以象征革命军人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
虽然我与沈曙先生只是在电话中交谈,但我能感觉到,他深深的爱着祖国的边防和美丽富庶的饶河,爱着这片广袤的黑土地和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他如此详细地将《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这幅油画的创作始末讲述给我,使我对小南山哨所又有了更深的定位和了解。沈曙先生作为浙江知青,一直以来都把饶河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12年来23次无私资助饶河贫困学子,累计助学善款近10万元的感人事迹更让我心生敬佩。
一首歌,可以留下一个时代的烙印;一幅画,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一处遗址,可以解读这个地域的历史;一个人,可以讲述一段红色的传奇。
珍宝岛上的硝烟已经散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她所创造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珍宝岛精神却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戍边官兵牢记使命、践行使命、不辱使命、捍卫使命。
如今,边防哨所的观察执勤手段多样,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戍边官兵,薪火相传着一种信念“奉献乌苏里江畔,饮江水,流华夏血脉;驻守大顶子山下,嚼寂寞,凝边关军魂”。他们正以英雄传人的别样风采和对祖国人民的赤胆忠心,续写着《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的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