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杂文 正文
印象小南河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05-19 08:31:16

韩玉平  

  近一个时期,无论是传统媒介的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还是现代传媒的网络平台、微博微信,都在宣传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在此轮转方式调结构的农村发展改革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抢抓机遇、创新亮点,积极打造关东民俗文化摄影基地。一夜之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摄影人聚集此地采风创作,旅行社团、户外组织也不约而至,来体悟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寻觅将要流逝殆尽的关东文化。

  我带着几分好奇,走出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走出思想的藩篱和羁绊,走进北国边关寻觅宁静,走进原始生态感悟自然,走进民间乡村拾找记忆。这个向往已久的村庄——小南河村,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境内,倚立在峻秀神奇、巍峨挺拔、绵延起伏的《乌苏里船歌》中大顶子山森林公园脚下,有两条山泉小河,四季流淌,山水相连,在绕过村庄十几公里的地方交汇,注入乌苏里江。该村因坐落在北安河南岸,故名小南河村。

  这一天将载入小南河村史册。今年五一,小南河村民欢呼雀跃、载歌载舞,用淳朴善良、正直热情、主动好客的关东情怀迎来了八方游客,几百人的队伍分成若干组团,在村引导员的带领下,走街串巷、探秘原始、寻访遗迹、挖掘民俗,我也加入了队伍,紧随其后,聆听故事,破解心谜,小南河村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

  印象之一:小南河村在追求,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理念。将固有的、自然的、生态的、原始的村容村貌,再赋予时代气息,加上中国元素,展现给游人识别穿戴体验,寻找失去的记忆。那些保留完整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运输种地的牛车,上山砍柴的马爬犁,行走代步的小毛驴,还有遗存的很多老式农用机械,古老的木克楞、泥草辫房和土坯房建筑,家家户户必有储存粮食的玉米楼子等等。再如石磨豆腐房,传统工艺卤水点豆腐,自制的农家大豆酱,这些真实场景、真实物件,都是民俗纪实摄影十分难得的素材。一位来自深圳的影友说:此情此景,几十年前下乡的一幕幕好似就在眼前,尘封的记忆顿时打开。他还风趣地编了顺口溜:卤水豆腐发酵馍,发面馒头把碱搁,小葱白菜蘸大酱,清澈河水直接喝。篱笆院墙柈子垛,木克土坯泥草和,家狗见人晃晃尾,黄牛爬犁驴马车。二两白酒火盆热,先吃小鸡后炖鹅,炝汤和面锅贴烙,自给自足好生活。

  印象之二:小南河村在传承,他们传承的是一种精神。史料记载,这里是抗联第七军密营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小南河一带打响过十几场著名战斗。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就长眠在大顶子山的屏顶山脚下,他们要为这位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陈荣久将军塑铜像,修建纪念馆,组织游人“重走抗联路、再吃抗联饭”,在小安河燃放河灯祭拜先烈英魂,传承英雄业绩等纪念活动。村民导游人人都能讲出几段抗联英雄故事,十四岁的学生志愿者小导游杨宝岩开朗活泼,他一口气将抗联精神内涵“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高声背诵给游客,并立志长大后从军报国,让人好生喜爱。

  印象之三:小南河村在寻觅,他们寻觅的是一种文化。二月二打造了轰动全国的开耕节,祈福祭祀活动、东北大秧歌、百家饺子宴、乡村焰火红灯,无不令人震撼!红色文化,展现了咱村也有文艺人。村办晚会自编自导,红歌联唱音正腔圆,忠字舞蹈服装统一,游客互动和谐高亢。村庄西头的百年树龄的独立橡树,是当年抗联将士遮风避雨,传递信息,接头聚会的重要标志,栉风沐雨,吸吮精华,雷击不倒,雪压不垮,人们在这里祈福祭祀,纪念英烈。民俗文化,展现了世代传承的地域特色。女孩有掷口袋、歘(chua)嘎拉哈、跳大绳、推轱辘圈、扭大秧歌、划旱船、苞米钳子搓苞米、手工绣鞋垫,还有俩人拉锯体验伐木生活。饮食文化,展现了浓郁的乡村特色。六大盆炖炒烹炸,现蒸的馒头,喷香的大米查子,让人品尝后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印象之四:小南河村在打造,他们打造的是一种品牌。黑蜂是这里不多见的蜂种,蜂蜜包装简洁,不追求浮华,既可以随身携带,也可以免费品尝。山野菜有徽菜、蕨菜、广东菜、猫爪菜,可鲜吃,也可晾晒成干,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菌类有松茸、木耳、树耳、石耳,蘑菇有榛蘑、油蘑、草蘑、元蘑,家家都有自己采摘晾晒保存秘诀。禽畜有小笨鸡、笨鸭、笨鹅、笨猪,还有笨鸡蛋、鸭蛋、鹅蛋。小安河桥上的两口铸铁大锅,用柈子作燃料,蒸出自家生产的玉米磨成面的大饼子,会让你行至止步,品尝无悔。山东籍大姐熟练的煮汤技术,更使人叹为观止,小白菜笨鸡蛋汤,外加两块大豆腐,美味飘香,让游客又解渴又解馋。

  印象之五:小南河村在赞美,他们赞美的是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冷菊贞,党组织派来的第一书记。不到半年时间里,冷菊贞每天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她策划设计发展计划,撰写编辑十几份图文并茂的小南河村宣传链接,效果明显。著名民俗摄影家肖殿昌老师,被冷菊贞敬业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一心为家乡、一心为百姓的为民情怀所感动,不仅亲自撰文发片帮助宣传造势,还请来民俗文化摄影家帮助筹划设计、谋篇布局。“母亲生病住院她不能陪护,上大学的儿子休假返校时,想吃一顿妈妈包的饺子却没能如愿,她为了小南河的事业,牺牲了亲情的依傍,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肤色、气质、形象——这些在女人看来最宝贵、最看重的东西,但她却把这一切都献给了村民。她的心,早已掏给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这是一份杂志对冷菊贞的赞颂!

  一方水土,当我们用情感和生命去爱她并为她献身的时候,这方水土便有了生命和生机,也就有了情感和挚爱……这让我对小南河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有能力的人是人在改造环境。冷菊贞就是这样一位有智慧、有爱心、有能力、有付出的人,她不仅改造了小南河村的发展环境,而且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民俗习惯。

  沉睡了近一个世纪的小南河村,这一刻,就像刚刚解冻的河水,迸发出强劲的能量,冲破艰难险阻,追逐着《乌苏里船歌》的阵阵号子,融进江海,汇入洪流,奔向远方……

作者:    来源:     编辑: 杨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