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散文 正文
母亲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03-22 08:06:34

崔淑梅

  我的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人,从未进过学堂,认识的字都是看电视的时候父亲教的。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这些词她听都没听过,更不适于用在她的身上。

  母亲不会讲什么大道理,而说出来的话却很发人深省,母亲性格很开朗,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收回去,但是在那些贫困交加的日子里,母亲每日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劳碌奔波,她是很少有机会畅谈一番的。用母亲的话说,“哪有时间说话呀,活都干不过来呢!”

  母亲是个持家过日子的好手,这是村里人公认的,我们兄妹八个都很乖巧懂事,这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虽然我们兄妹最终没有一个出人头地的,但是都能本本分分地过日子,踏踏实实地生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些都是母亲教诲的结果。

  在这里我没有提及我的父亲,不是他做得不够好,而是因为同样是女人的缘故吧,总觉得母亲对我的影响更深远,我从她身上学到得更多。

  母亲对待婚姻是认真的。虽然没有许下“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相敬相爱,不离不弃,永远在一起”的誓言,但是却一直陪伴在体弱多病的父亲身边。母亲的婚姻说来很简单,就是听媒人说我父亲(当时父亲来友谊农场支边)老实、本分、踏实、肯干,就跟着我的姑姑来到了东北,从此扎根在这里。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母亲从不抱怨。农忙时父亲总是被抽调到其它连队帮忙,家庭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的脸上仍然挂着微笑,从不愁眉不展。即使在父亲生病以后,母亲也从不落泪,她的坚强、乐观,让病床上的父亲鼓起了与病魔抗争的勇气,每次走到鬼门关,父亲都会转身回来,在我们一声声的呼唤中,努力睁开双眼。父亲在母亲爱的力量的感召下,坚持活到了71岁,这期间,有许多身体比父亲好很多的人都先行离去,是母亲,让父亲的生命得以延续,也给我们争取了回报父亲养育之恩的时间。

  母亲对待生活是乐观的。母亲带着我们去地里给玉米施肥,忙完时天已经黑透了,我们手拉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大声地唱着歌,歌词到现在我都没有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母亲挑着扁担,去离家20多里的县城卖父亲手工编制的土篮子、花筐,无论生意好坏,都会或多或少的买些五香干豆腐回来,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干豆腐,也许是其中蕴含着母亲的味道吧!母亲把老家邮来的大枣晒干,好好保存起来,无论我们兄妹八个哪个过生日,她都会蒸上一锅大枣玉米面发糕,再配上酱缸里腌制的黄瓜咸菜,真称得上是美味佳肴。

  母亲对待公婆是孝顺的。我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都在山东,我们从未见过面。因为家境贫寒,在四位老人有生之年,父亲、母亲也只是各自回了两趟家,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成为他们的心病和遗憾。其实,母亲在孝顺老人这方面,一直做得都很好。我清晰的记得,在日子拮据的岁月里,每当逢年过节,母亲只是给爷爷、奶奶汇钱,就是这些钱也多半是母亲借来的。为此,父亲总是觉得亏欠母亲和外公、外婆,在生活条件好转的时候,他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了母亲,给外公、外婆汇了更多的钱。

  母亲对待我们是民主的。既不会娇宠溺爱,也不会独断专行,总是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思考的权力,成长的空间。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母亲打乱了我的如意算盘。那是我十岁的时候,家里靠培育和出售各种蔬菜苗维持生计,母亲总会挑些粗壮的秧苗送给贫困的村民,我看了很是心疼。为了弥补母亲造成的损失,我便在即将出售的秧苗的数量上做了手脚。为了便于运输和出售,我们将秧苗50棵捆成一把,我幼稚的认为每捆少个一棵两棵的,根本看不出来。细心的母亲在我的工作速度和躲躲闪闪的眼神上看出了端倪,在事实面前,我先是狡辩,声称自己数错了,然后就是委屈地流着眼泪说,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能多卖几个钱。母亲的话语至今萦绕在耳畔。“做人要老实本分,你这样做,表面上看,咱们是得到了好处,可是人家栽苗的时候发现数量不对,会怎么想?来年还会再买咱家的苗吗?再者说,人家如果来质问,咱们的牌子就砸了,你掂量一下,哪边轻哪边重呢?”当时还觉得母亲是小题大做,头脑不灵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觉得母亲的话就是至理名言。

  母亲对待邻里是友善的。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后来搬到县城,凡是和母亲做过邻居的,没有一个不夸奖母亲的。那年,外甥女刚刚两岁,姐姐、姐夫都是工人,无暇照看孩子,就把孩子送来让母亲看管。一天,前院齐嫂的女儿发高烧,齐哥又没在家,急得齐嫂抱着孩子直哭。哭声被母亲听到了,母亲告诉我看好外甥女,不顾外甥女“姥姥、姥姥”的哭喊,直奔齐嫂家。找大夫、给她们母女做饭,陪在她们母女身边,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期间,小外甥女曾多次哭喊着找姥姥,我想母亲一定听得见,因为她的哭声比齐嫂的声音更大,更让人心酸。

  提起母亲,我总是感慨万千,发生在母亲身上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述不完。如今,母亲已经74岁了,身体依然健康,神情依然爽朗,笑容依然灿烂。而我,一直以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从年少无知到不惑之年,我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更读懂了母亲用她的爱为我们撑起了一方晴朗的天。

作者:    来源:     编辑: 王不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