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散文 正文
周庄的桥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03-15 08:15:21

杨再利

  很早就想去江南看看水乡,看看江南水乡那烟雨幽岚的清雅,看看江南水乡那碧玉无瑕的秀美。

  而首选,毋庸置疑地选择了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的周庄。

  清晨的大上海,一扫昨日沸沸扬扬的喧嚣,一切是那样的宁静,宁静的听不到鸟儿的啼鸣。沉睡在梦中的我,被昨晚事先设定好的手机铃声惊醒。清新的手机铃声催促我,要在五时一刻前赶到人民广场,与组团的游客们集结,一起去江南古镇周庄旅游。

  似睡非睡的我,急匆匆地登上由上海开往周庄的旅游大巴。本想一路看看晨曦中大上海、大都市的雍容与高雅,可昨日黄浦江之行,使疲惫的我无精打采地欲睡昏昏……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地度过,大巴终于抵达目的地周庄。

  走近古镇周庄,旭日已从东方冉冉升起,万道霞光勾勒出天边的绚丽。此时的周庄刚刚从晨曦中苏醒,古镇和游客,在一阵清爽的夏风拂面后,顿时兴奋起来……

  周庄是水墨做成的家园,是人与自然完美相生相融的典范。漫步在古镇特质的石径上,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是那样的自然、古朴、温婉、静谧,安逸,让你一下子就体味到,江南水乡真的是富庶之地,吉祥之地,你真的会情不自禁地融进这水墨的梦幻之中……

  周庄溪流交叉,水网纵横,“井”字形河道遍及乡里。古镇依水筑屋,古朴的石桥似美丽的虹,镶嵌在河岸之间,将两岸的街屋紧紧地连为一体。如果说水是古镇周庄的魂,那么石桥就是古镇周庄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周庄的石桥,历史悠久,有庄就有桥,周庄的石桥很多名声不匪,诸如富安桥、双桥、贞丰桥等等,这些如数家珍的古石桥,数量之多、名声之响、历史之悠,是其他江南水乡所不能比肩的。

  伫立在富安桥前,你情不自禁地会被这富贵、平安的美好寓意所折服,你更会为这桥楼合璧的立体型建筑所惊叹!这座建于元代的古建筑,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波拔起,两两相对,气势恢宏,浮雕别致,古色古香,无愧于我国江南水乡古桥建筑史上的奇葩,也是我国仅存的桥楼合璧的古石桥绝品。

  荡舟在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交叉的水系之间,墨玉涓涓,宋水依依,拂面而至的清风,将仲夏的熏热一扫而光,小船伴着轻轻地摇橹声,穿过周庄先民们俗称“钥匙”桥的世德和永安两桥(现称双桥)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双桥那一拱一平的形体,一横一纵的位置,一方一圆的桥洞,样子真的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石桥倒映在水墨之中,绿影婆娑,美轮美奂,神韵使然。难怪著名美学家、画家陈逸飞先生乘船游周庄看到双桥时,引发童年记忆,顿生创作灵感。于是以双桥为背景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应运而生,并在美洲大陆引起轰动,后来由油画加工成联合国首日封图案,使双桥声名鹊起。双桥因周庄而生,周庄因双桥引以为荣;陈逸飞因双桥油画一举扬名,油画伴周庄双桥走向世界。这就不难知晓,双桥之所以能够成为周庄最为靓丽风景的缘故了。

  站在位于古镇中心的双桥上,抬眼望去,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岸的居家温婉而古朴,而沈厅是周庄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环视沈厅宽大的“松茂堂”正厅,你会感觉到沈家的阔绰与奢华。“朝正堂”的砖雕门楼,气势非凡,步入堂中,正中的“积厚流光”匾额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眼球,虽说沈厅已经历经百年,但风姿依旧是那样的富丽堂皇。细品堂内四周的“红梅迎春”浮雕,所雕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戏文故事等,栩栩如生,传神入脑,让人浮想联翩。墙体所呈现的那一组组浮雕,彰显了沈家先祖创业的艰辛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而“前厅后堂”之间,由过街楼和过道阁等庞大的“走马楼”所连接。这种“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如此大气非凡,可与许多名园的建筑相媲美,且都与水和桥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一首《古镇周庄》的诗这样咏到:

  水乡千载桥,古镇唱童谣。眺望贞丰里,飞檐映碧姣。

  依依吴水绕,朵朵汉云飘。静影沉唐壁,浮光衬宋桃。

  扶疏花木俏,紫燕戏禾苗。爱渡风情晚,斜阳醉柳梢。

  香蒲青叶茂,蚬水泛波涛。皓月明山坳,霓灯耀夜宵。

  粉墙披黛瓦,卷曲赶新潮。放眼周庄景,烦忧尽可抛。

  这首诗,讴歌了第一水乡秀美风光和灵动风情,也让人对古镇周庄从文学的视角进行全新的了解。

  古镇周庄一日游即将结束,游客们游兴未尽,我与大家一样被古镇周庄的美丽风光所陶醉,对周庄的古桥产生一丝丝敬畏……

  小桥、流水、人家,周庄这秀丽的风光真的会使你流连忘返。静心思来,周庄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第一水乡”呢?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水乡那秀美的风光,不仅仅是那些因水而建的唯美的古桥,不仅仅是那些依水而建的古朴的民居,而更重要的是水乡人那静谧安详舒缓的生活习惯,是水乡人那亲水而居从容的生活态度,是水乡人那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是水乡人那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优雅灵动的人文精神。

作者:    来源:     编辑: 王不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