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杂文 正文
家风家教是重中之重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01-12 08:46:12

王荔玫

  闲时,我阅读了“中国·新华社”主办的《瞭望》周刊的署名文章《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提要——“良好的家风家教在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后我细思量,感到良好的家风家教,寓意着美德、深情、博爱。

  于是,我在想,作为中国公民,首先每个人都应从个人层面,树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观;为自觉地、自然而然地树立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维护和践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践行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呢?

  作为个人,首先应该认识到的重中之重是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

  我记得多年前读过王东华先生写的一本书《发现母亲》,《人民日报》力推它是一本好书。我清楚的记得书在导论中写着“江山是银,母亲是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当年的全国妇联主任曾有过批示——“母亲教育工程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系统工程,认真搞好此项工程,于国、于民,于家都十分有益,可以讲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良好的家风家教确实少不了国家、社会、党的指导、号召、动员,也少不了经验、典型的引领。但最根本的是靠每个家庭的常抓不懈,细水滋润,日积月累,在家庭学习与管理中,感应、感悟,形成习惯,形成风气。让良好的家风家教成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文化熏陶人,让情感动人,让爱凝聚人。

  上迄远古,下至古今,我们中华民族在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中,积累了经验,滤出了精粹。

  从老祖宗传下来的家庭文化中,无论是“诗经”、“三字经”、“名贤集”、“千家诗”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仅以“千家诗”中,宋代学士范成大的韵文为例——“昼出耕田袒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绿遍山层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这相传民间的古韵,反映了我们远古农耕时代,农家男女老少合家勤劳之美德。还有人人皆知的孟母“断织”、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回顾晋代名将陶侃,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氏,勤劳简朴,节衣缩食供儿读书。陶侃成人后,曾任县吏主管渔业。一天,他托人在鱼库中精选鲜鱼带给母亲。母亲问明来人,将鱼封好,并附言曰:“吾儿身为国家官吏,不奉公尽职,用公物敬母,增添了母对儿的忧虑。”陶母诚恳劝儿奉公。故此,陶侃为官40年,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美名传至而今。

  名垂千史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幼年与父学“诗经”,问父何为“硕鼠”?父回答他说,专盗农民辛苦劳动果实的大老鼠为硕鼠,并告诉儿子,在官场的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就是硕鼠。由于林则徐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才成为令人敬慕的历史名人。

  古而有之,今亦不乏。改革开放初期,太原市委领导干部曹某女儿,应试环卫局招工,她被录取,其母亲不情愿女儿当环卫工人,请求丈夫为女儿调换工作。老曹不仅没按妻子请求去做,反而说服女儿安心清洁工作。几年后,《太原日报》报道了曹春兰的先进事迹。老百姓无不佩服曹家父女的为人品德。

  世代和美,是古往今来最引以为豪的家庭愿景;国泰民安,是古往今来国人的梦寐以求。一个家庭,有一位聪明贤德的妻子,她们既不像蚂蚁单靠到处收集,也不像蜘蛛仅靠自己抽丝,而是像蜜蜂,既采集又加工,酿出香甜的蜂蜜来,何愁没有好家风好家教呢!好的家风家教的代代相传,正是古之优秀为今用,洋之先进为我来,人人博文约礼,家家勃然奋励,怎会形不成良好的家风?!

  我们的习总书记,非常重视家风家教,他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好才有基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如果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的德行。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践行者、守卫者。

作者:    来源:     编辑: 杨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