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
有时总感觉,就像顺着一条无尽头的铁轨独行的火车,想要的生活就在不远处,只能无限地靠近,却如何也不能抵达。
这种时刻追逐的疲惫,仿佛是城市人的标签。有时真的需要停下前进的脚步,去寻一个可以舒缓身心的桃花源。
跟随友人来到临县的小村庄,顺着村庄的脉络缓缓走过,方知道,这里别有洞天。
古枣林间的小路形如倔强的枣树枝,顺着最初的生长方向,延伸,归一。枣树灰褐色的树皮上,布满开甲留下的痕迹,纵深的纹路被阻断,又跨越延伸,彰显着它的倔强。
民间有谚语: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时值八月末,树上,叶稀落,树下,叶干枯。踩上去,咔咔脆响,清香扑鼻,宛如红枣,又多了发酵后的醇香。
古枣树林环抱着小村庄,也在点缀着它。你看那门前屋后,再看那点缀着的柿树,垂柳,国槐。木质座椅绕树而居,细节中凸显着文明和自然的融合。
村庄一角,一座旧民居矗立在十字路口。门前的石磨和石碾上还留着玉米的馨香,檐下垂着金黄的玉米,屋内,纺车上还有纺织到一半的布,内外屋的墙壁上,一眼墙洞中,摆放着一盏油灯,灶台、风箱、提篮、粮囤、水缸、葫芦瓢……静听唧唧的织布声、吱吱的纺线声、嗒嗒的风箱声……穿越时空在此交织,让我有些恍惚,竟感觉眼睛不由濡湿。
听着友人讲述村庄的巨变历程,再看错落有致的村庄,我懂得,这里蕴含着世世代代人的乡情,也饱含着他们对未来满满的期许。而这份情感无需言语表达,他们此刻的安逸,已然足够。
若说,小村庄的标签是它带有质朴光辉的融合,那么坐落在另一隅的小庄的标签就是冬枣。是,说到小庄,必然要说冬枣,说到冬枣,也会想起小庄。
去小庄的路上,我只感觉地广人稀,原本簇拥在马路两边的村庄,此刻遥隐在极远处。目及之处,是高扬的芦苇和低矮的碱蓬草,清浅的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让人顿感心境辽阔。
路,平坦坦的,我们稳当当地到了小庄村口。一片片的冬枣树,着实让大家惊叹。
慕名而来的人们,轻抚它的枝叶,仿佛在触摸几百年的时空。友人暖声叮嘱:要轻拿轻放,这果子的皮,细嫩若无,稍有不慎就会破裂。再看,那像小苹果一样圆嘟嘟的枣子挂满枝头。衬托它们的,是人们满是爱怜的眼神。
带着红晕的,是已然成熟的,轻轻摘下,不带走一片树叶。树下杂草皆无,可见村民对枣树的爱护。枣树有的开甲,有的则未开。询问过才知,要根据每棵树的情况决定是否开甲,不能眼光短浅只图眼前之利。未开甲的树,经过一季的蛰伏,下一季必定会回报村民的这份耐心等待。
哦,正因为有如此的心胸,才能让这颗小小的枣子,用它始终如一的味道成为这片土地的代言人。
临别,心怀感恩,冬枣沉甸甸地坠于掌心。回首间,炊烟袅袅,村民们从树间游出,归入各家。我们与村庄,宛如过客,却将一份惦念播种在这片土地上,任其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