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散文 正文
我的文学梦 我的《燃藜报》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5-11-24 08:02:27

于彩凤

  人都说文学是属于浪漫的,爱好文学的人也是浪漫的。但我却自认不是一个十分浪漫的人,也没有经历过几件浪漫的事。没经历过烛光摇曳的晚餐,没经历过手捧玫瑰的求婚,没经历过江南雨巷的邂逅,更没经历过大漠风沙的磨砺,但不知何故,也不知何时,就狂热地追逐起了文学梦。

  现在回想起来,我想这应得益于母亲。是的,我的一切都得益于母亲。得益于她的识文断字,得益于她的耐心教诲,得益于她语调缓慢的阅读,且把这种良好阅读的习惯传给了我。

  小学时候,除了课本和日历,其它可读性的书真是有限。但我还是幸运地从同学手中借到了诸如《战地红缨》《雁翎队》等极具魅力的小说。于是,每天晚上吃完晚饭,赶快帮母亲收拾完碗筷,伺候着鸭上了架,鸡进了窝,猪进了圈,一切该做的家务都做完,我便与母亲躺在温热的炕头上,开始“每日一读”。母亲读,我听。母亲读得极好,语速不快不慢,再加上适当的讲解,我听得如醉如痴。书中的一个个情节扣人心弦,令人神思遐飞。我的小小的灵魂之花便随着春夜的花开,夏夜的蛙鸣,秋夜的朗月,冬夜的灵雪开始绽放。静谧,温情,舒泰。那是一种享受,无与伦比的享受,那更是一种香甜,一如母亲给我们熬制的酸酸甜甜的豆汁。读啊读啊,母亲的眼皮开始打架了,我也乘着梦的扁舟划向了远方,也许是划向了文学的青草更深处吧。

  再大一些,我与母亲就能看到更多的小人书和《故事会》了,可能母亲不知道,就是那时,她把才情与文学的珠贝埋进了我的心田。

  再以后,书越来越多,我的阅读面越来越宽。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读鲁迅,读巴金,读琼瑶,读各种杂志刊物,各类报纸的副刊,读《写作》、读《读者》、读《新青年》,读诗,词,曲。读认为有价值的文字。读着读着,朦胧中,似乎心中便有一种东西在孕育,在凝结,在游走,有一种东西感到不吐不快。于是我试着写,再于是一篇篇小文,一首首小诗在稚嫩的笔下诞生了。

  看着自己心血与思想的结晶,真是爱不释手。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揣摩,欣赏,总想找个聆听者来与自己分享。于是,爱人和女儿就成了我宣读的对象。再后来,办公室的同事成了我的听者,再后来,我已不再满足这些听众了,我要把我的思想与更多的人交流。所以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这些稚嫩青涩的文字变成铅字。那是一种渴盼,急切的渴盼。试着寄出稿件后就是遥遥无期地等待,知道什么是望眼欲穿吗?我体会到了。甚至迷信地把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现象都变成了我发稿子的谶语:比如做梦梦到果实,我会想,果实就是收获,一定是我的作品发表了;有时梦到青纱帐,觉得更是吉兆,因为读过一篇文章中说梦到青纱帐不是要见到亲人就是事业有成;梦到火焰也认为是吉兆,因为周公解梦中说火就是光明,好兆头。总之,我的头脑中充斥着对文学的梦想,渴望自己被别人承认。那时真恨不得自己有个三姑二大爷的当个编辑多好。当时我最羡慕的职业就是编辑,甚至幼稚地认为当一名编辑就可以掌握着作者生杀予夺的大权了。盼望着,盼望着,就像久婚不孕的女人盼儿盼女。功夫不负有心人,《新青年》发表了我的处女作《一不怕死,二不怕活》,山西省的《作文周刊》也发表了我的散文《八块大豆腐,二十个大点算》,《双鸭山日报》的”芳草地”也发表了我的散文《孩子树》。以后就陆续有一些诗文见诸报端,还有一些文字获得了各级各类的奖项。凭着韧劲和勤奋的努力,我总算抓住了文学的尾巴。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这份工作很适合我,我很热爱这份工作。在教学中不断汲取知识的源泉,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文字的情感。同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作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课堂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我的文章成了作文教学中的范文,并且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在我的熏陶和感染下,一个个美好的思悟在学生们青春的心灵里疯长,一篇篇美文在他们热情的笔端流出,我被他们青春的热情感染着,冲击着……

  于是我想到:我的学生中一定有如我般追逐文学梦的青年,他们是否也朝思暮盼自己的文字能变成铅字而投靠无门呢?一个问卷调查下来,果不其然,有这种渴望的学生还真是很多。办一份报纸吧,让学生思想的小花灿烂地绽放。2010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文学社:燃藜文学社。并办起了校报《燃藜报》。刊载学生的习作和教师的作品。我一人担起了校刊的编辑,排版,设计等工作。每期八版,我当上了名符其实的编辑,每期报纸的制作都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工作。做一份报纸要点几万次鼠标,征稿,审稿,润色,插图,插文本框,插艺术字,填充,轮廓,设段间距,设字间距等等,尽管复杂,但我都力争把他们做到最美最好。让学生的作品达到尽善尽美,使每一份报纸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美观性,趣味性,力争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当把每一期刊载学生作品的《燃藜报》送到学生手中时,都会看到学生脸上那份欣喜,那份自豪,那份骄傲。这时我会感到无比幸福,更为他们感到幸福。因为他们有《燃藜报》这方栽植其思想之花的苑囿,有把他们的文字变成铅字的老师。如果在当年,我能有一份这样的报纸,一位这样的老师,那该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啊!

  之所以把校报取名为《燃藜报》,因为“燃藜”是一个典故,取自西汉刘向勤学苦读的故事。以此命名校报,旨在告诉学生,更为勉励自己凡事都要勤奋努力,文学更是不例外。不知那位方家说过,创作的灵感就像轻骑兵,倏乎即逝,只有时时刻刻守候的人,才能看到它的飒爽英姿。

  目前,《燃藜报》已出版十九期152版(每期八版),共刊出全校师生的稿件(诗,词,散文,微小说,寓言故事,摄影,书法,剪纸,绘画,电工电子作品等)近550份。2013年7月,《燃藜报》被评为集贤县“七星先锋”文化示范品牌,获得了局领导,校领导及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我高兴,也欣慰,在我追逐文学之梦的同时,也为我的学生铸造了一叶逐梦的扁舟!

作者:    来源:     编辑: 王不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