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集”提振精气神 “特色街区”提升幸福感
东北网双鸭山9月15日讯(记者 杨军 韩庆权 王司东)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提升幸福感给力新生活。今年以来,尖山区集中力量“精心烹制”出“文化大集”、“特色街区”等一道道“惠民大餐”,使辖区百姓的精气神和幸福感一路飙升、与日俱增。
用民生连民心,以民心聚民力。为全面彰显“崇德尚文,创新图强”的“尖山精神”,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和谐奋进的社会氛围,尖山区委、区政府以“服务全市大局、服务辖区百姓”为核心,以“文化兴区、三产富区”为主线,围绕提升精气神和幸福感,着力在惠民利民上实现新作为。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首府之区,尖山区不仅是双鸭山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更是文化中心。为此,他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作为工作重点,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深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深受辖区百姓的认同。
7月4日傍晚,由尖山区委、区政府承办的2015年双鸭山“文化大集”在新兴广场热热闹闹地开幕了。现场搭建的15个特色文化展厅简洁大方、特色明显,其中收藏品展示区,平常难得一见的古玩、藏品现场亮相,让周围群众大开眼界;书画创作展销区,本土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吸引观赏者连声叫好;工艺美术作品展销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现场捏制的泥塑作品惟妙惟肖;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让围观的群众叹为观止;文化演出节目更是精彩纷呈,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众多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
周周有演出,天天有精彩。一个夏天以来, “文化大集”每次每场都是人群涌动,在这里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根据喜好或观看文艺演出,或在活动场地的各种摊位前,翻看画本、把玩饰品、观赏字画……其乐融融,一派和谐。据悉,“文化大集”可谓内涵丰富,本土书画创作、工艺美术作品展销、摄影作品展销、收藏品展示交流、图书及文化用品展销、小型群众文艺演出和其他主题文化活动,都充分展示着本土特色文化,本地区群众可尽情欣赏品味着本地文化艺术的特殊魅力。
尖山区委宣传部介绍说,“文化大集”既是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全市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更是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将文化创作、文化展示、文化交易、文化演出等有机融合聚集起来,利用“文化大集”的平台,不仅在夏日里为广大市民送上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同时也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搭建起互相学习相互交流的舞台。
如何让回迁入户的居民居住安心、就业有渠道、创业有机遇、收入有保障、生活有信心,实现安居乐业,今年成为尖山区委、区政府关注的一大焦点。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创业就业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专门在南市区打造出长约540米的餐饮文化特色街区,使曾破旧落后的南市区传递出了现代与幸福的气息。
城市的夜间灯饰亮化是展现城市活力与繁华的一张名片,是彰显城市文明与激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尖山区以南市区14号及17号地块组成的商业中心地段为重点,实施街路LED灯饰亮化工程。通过打造一条以餐饮文化为主题的“灯光隧道”,增进了饮食文化街区的吸引力,为居民提供了新的多彩的现代都市夜生活。现在,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夜幕下的南市区总呈现出别样的迷人景色和热闹的红火景象。
特色酱肉、特色手擀面、特色烧烤、特色农家菜等汇聚于此,使南市区餐饮文化特色街区,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畅饮的首选地,更成为社区居民安居创业就业的宝地。特别是特色烧烤类,已形成聚集营销效应,引来众多食客慕名而至。目前,南市区饮食一条街的消费影响力已辐射到整个主城区,各类商户越来越密集,街区已吸引各类商户150多家,有近千名附近居民实现街区创业就业。
今年尖山区送给群众的“民生大餐”不仅如此,让百姓乐呵的好事实事可谓一件接着一件。
为改善城区整体环境,区委区政府结合“一创两建”建设,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对城区环境进行整体净化美化绿化,并提出变“突击战”为“持久战”,使之形成常态,保持下去,真正为老百姓营造一个整洁、美丽、宜居的美好家园。
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按照“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整体提高、分步实施”的原则,投资560余万元对区属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为确保全区养老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和安全运行,集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治理攻坚战”,对30余家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的养老院进行整改和关停。为使社区更好的服务居民,投入资金100余万解决了3个社区无办公场所的问题。
为缓解公共娱乐活动场所短缺问题,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尖山区还将一马路、文化路、建国、师范附小4所小学校的操场定点向市民开放,居民可在规定时间内就近休闲健身,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