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25日讯(记者 安丽)1929年,中共满洲省委派崔石泉、黄继兴等同志先后到宝清、饶河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当时,身为饶河县三义屯屯长的李学福经常接触他们,从中也受到启发和教育,他积极主动地从各方面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
1933年,李学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他正式参加了饶河抗日游击队并担任军需长。
驰骋疆场 英勇杀敌
为了创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李学福和崔石泉等同志在三义屯学校举办了军政训练班。70余名青年参加了这次秘密训练班的培训。这一举动,为中国共产党在饶河建立抗日游击队,培养了一批骨干和优秀人才。
饶河地处边境,搞好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势在必行,李学福接受了游击队交给的任务,亲自到独木河与高玉山领导的国民救国军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保证游击队相对独立的前提下,饶河反日游击队改编为救国军第一旅特务营。人数由60人很快增加到100余人,成为虎饶地区战斗力较强的抗日队伍。
1934年2月1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了饶河,整个地区的救国军全部溃散。特务营及时返回深山密林营地,正式定名为饶河反日游击大队。当年7月,派张文偕任游击大队队长,他在虎林三人班战斗中壮烈牺牲后,党组织指定李学福接任大队长职务。因李学福别名叫李葆满,所以虎饶地区的人民都把游击队称之为“葆满队“。李学福接任大队长后打得第一仗,就是带队攻打五林洞伪军一个据点,缴获13支步枪。
入冬后,为了防备敌人再次对游击队进行大“讨伐”,李学福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挑选出80名年轻力壮的队员进行滑雪技术训练。李学福本着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采取“敌人集中,我军分散;敌人分散,我军集中”的战术,率领游击大队在暴马顶子、大叶沟、大佳河、十八垧地、关门咀子等地与敌人进行两个多月的游击战,打得日伪军魂飞丧胆。饶河抗日游击大队在多次战斗中拉得出去,打得响,威望越来超高,当地群众都称“葆满队”是个神兵队。
1935年9月18日,已改编为四团的游击队,在团长李学福的带领下,全团召开了东北沦陷四周年雪耻大会。全体指战员仇恨满腔,一致表示,坚决为彻底消灭日寇,光复祖国战斗到底。
20日,李学福率150名战士向小南河、小西山的大排队和伪自卫团发起进攻,很快将两处敌人击溃,共缴获步枪40余支。随后,部队又向西通新兴洞等地进发。26日,四团进驻新兴洞后,发现东南方向有60余名日伪军向我方驻地偷袭。李学福决定以三个连的兵力埋伏在新兴洞山岗上出击敌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四团以密集的火力猛烈射击敌人的前导队。经过两个小时激战,击毙日军高木司令以下日军多人,伪军伤亡也很大。就在四团取得胜利时,突然汉奸苑福堂率领的150余名伪警察讨伐大队从后面包抄上来,三十五团伪军也赶来为日军增援。四团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李学福沉着指挥部队分散突围。由于敌众我寡,在这次战斗中,副团长朴振宇、政治部主任李斗文、排长赵清和等28名同志壮烈牺牲。
积劳成疾 客死他乡
1936年4月,四团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师,李学福任副师长。10月,二师改编抗日联军第七军,李学福任第二师师长。
1937年3月6日,军长陈荣久在小南河天津班战斗中英勇牺牲后,抗联七军常委决定将一师、二师合并成第一师,李学福任第一师师长。不久,七军又改编了八个反日山林队450人,成立了新编的第二师600人远征到富锦、同江境内活动。
1938年1月,中共下江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李学福任第七军军长和七军常委执行委员会常委。李学福军长因长期战斗在山林草甸之中,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但他仍然率领七军坚持抗日斗争,出其不意地打击日本侵略军。不久,李学福病情加重,使他无法再和战士们驰骋疆场共同杀敌。他不忍心离开他亲手指挥过的部队,但最后还是服从党组织的决定,去前苏联治病。8月8日,这位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优秀共产党员,终因病情恶化病逝异国他乡,享年38岁。
1997年,黑龙江省烈士事业基金会,饶河县人民政府,在饶河烈士陵园为李学福军长立起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李学福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