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杂文 正文
以史为镜,殷鉴古今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5-08-25 08:50:55

——读《战国:一部改革史》

林颐

  战国,群雄割据,风起云涌。在历史作家顾伯冲看来,这是一个“最乱的时代,最好的舞台”,要想成为这个舞台的重要角色,就必须“励精图治当自强”。顾伯冲对历史有着独到的思考,他以《战国:一部改革史》问诊战国脉搏,本书并不以故事见长,而是处处显露着思考的成果。顾伯冲以时代背景入手,用两章的内容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其余各章则紧扣着各国改革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分析深度挖掘其成败得失。

  谈七国变法,商鞅排在首位。商鞅就像一个大手笔的魔术师,手中的红绸子使劲一抖,立即就笼盖住了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全方位出击,齐头并进,锐意进取,这样的效果好不好?立竿见影!谁也不能否认秦国崛起与商鞅变法的关系。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顾伯冲说,地域文化是隐形“导航器”。秦国旧势力比较小,所以商鞅变法成功,这与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遇到极大阻碍很不一样。吕思勉曾说,“秦国开化较晚,所以风气朴实”,民众比较听话。只是商鞅这种法家政治风格过于独裁、刻薄、寡恩,这些“听话”的民众最后终究被逼得愤起掀翻了秦王朝,可谓是“得也商鞅、失也商鞅”。顾伯冲在书中畅谈“两条道路”,以及秦地的“事功主义”文化,读者可以从中明白为什么商鞅式变法只能有此一回,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什么抛弃了这种改革模式。

  改革重在创新,创新必须除旧,这就必然会侵犯既得利益。革命还是妥协?这是个问题。顾伯冲细缕分析,寻找答案。换一下衣服嘛,有啥大不了的,君王下个命令不就好了?赵武灵王不是这样。他亲自跑到大臣家里,苦口婆心劝说,大臣们被感动了,换了衣服,其他改革也就顺利开展了。赵武灵王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尊重和妥协。我想起另一桩事儿。清末李鸿章接见日本驻华公使,有一段涉及到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服装改革的谈话,李鸿章认为,衣服旧制是祖先遗留,决不可更改。换个衣服还这么难,我们可以想见清末改革派的阻力有多大。人们常说改革之难在于触犯了利益集团。问题在于,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都是触犯利益,为什么有些改革成功了,有些改革却惨遭失败呢?“切蛋糕”是一个现代常用比喻,顾伯冲将其引入战国形势,指出七雄变法,谁能从容自如地“分蛋糕”,“蛋糕”相对均匀,改革的面貌就会为之一变。我国历史缺少这种妥协,很多改革的失败就在于新、旧派的互不相让,非要斗个你死我活。适度的妥协是智慧,是长远的目标,也是大局意识。

  改革需要人才。苏秦、乐毅、孙膑、申不害等,纷纷亮相顾伯冲的笔端,但关注点更多放在了君主们的身上。顾伯冲说,比拼的就是“头儿们”。纵观战国的变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君王对于变法的成败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是人治社会,认的就是这个理。君王是聪明睿智,还是昏聩无能,往往直接关系变法的质量和百姓的祸福。人在政在,人亡政亡,使得改革难以继续。这是“人治”的根本弊端,所以我们现在要强调“依法治国”,完善的制度可以吸收大量的人才,也可以防止人才的变质。

  葛兆光说,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史学,所以经世也。”显然顾伯冲的思想与他们灵犀相通。本书较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革的战国变法运动。改革皆有相通之处,温故可以知新,辨析能够沉思。透过故事的层面,看到历史背后的东西,读而思之,由作者所悟而有所悟,或有独到之悟,那岂不更妙?

作者:    来源:     编辑: 杨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