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丝绸之路》
彭忠富
丝路花语,异彩纷呈。丝绸之路上不只有驼铃黄沙,也有文化传播、民族融合,更有中华文明的兴衰落寞。虽然丝绸之路以我国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但我国对于丝路研究却逊色于国外。例如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国外。因为晚清至民国以来,一些外国探险家在敦煌劫掠走大量敦煌遗书与文物,致使我国敦煌学研究长期落后。不过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文物大多保存在国外的博物馆中,至少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这些文物,这就为我们深入了解丝路原貌提供了可能。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芮乐伟·韩森长期关注丝绸之路,她在《丝绸之路新史》这本书中,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例如楼兰、龟兹、高昌、敦煌等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与驮兽,他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还有丝路历史。
本书以文书为核心,它们先被遗弃,而后偶然被发现,其独特性在于它们出自社会各阶层之手,而不仅仅来自受过教育的富有者和掌权者。这些文书常常能为我们展示一个非常鲜活的过去,具有私人性、确凿性、轶闻性、随机性。我们从这些文书中所了解到的颠覆了人们通常对丝路的看法,丝“路”并非一条“路”,而是一个穿越了广大沙漠山川的、不断变化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事实上,在这些艰苦的商路上往来的货物量很小,但是丝路确确实实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本书将利用近两百年来所发现的文书,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令人吃惊的新发现,试图解释这条小小的“非路”是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变革力的超级高速公路的。这条路不仅传播了货物,还传播了思想、技术、图案。
本书包括楼兰:中亚的十字路口;龟兹:丝路诸语之门;高昌:胡汉交融之所等七章。作者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如果能在我国的主导下,实现丝路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深度合作,那么将是我们研究丝绸之路、传承历史文化的最大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