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双鸭山文化 > 诗歌 正文
牡丹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5-07-28 08:33:05

张丽娟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唐朝诗人皮日休在诗中一语道出牡丹的与众不同,表现了牡丹的绝代芳华。

  曾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牡丹名字的由来。从前洛阳北部的邙山流行一种病,好多人染病不起。一名叫鹦哥的十岁男孩父亲病故,母亲病危,为救母亲,在白胡子老爷爷的帮助下历经千辛万苦得到王母娘娘瑶池里的一粒仙丹,一颗仙丹足可以救活母亲。但男孩想到邙山的乡亲们也需要金丹啊,于是鹦哥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宝葫芦里的金丹全部撒向邙山,撒下金丹的地方长出一种奇花,用它的根熬制汤药救活了无数乡亲。因此花是由王母娘娘的金丹所变,故名曰母丹,后改名为牡丹。尽管这只是个传说,但故事的确十分令人感动,或许是由于鹦哥的博爱给乡亲们带来好运的缘故吧,牡丹的花语便是富贵、繁华、幸福、美满。牡丹,国色天香,人所共知,可谁又知道就是这样娇美脱俗的花朵还会有不屈不挠正义凛然的一面呢?

  相传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见百花雕谢,万物萧条,十分懊恼,心想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于是便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不敢违命,纷纷于次日开放。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万分,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帘,“是谁违背朕的懿旨?”武则天勃然大怒。大家一看,原来是牡丹花。武则天怒吓到:“立刻把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可谁知牡丹一到洛阳就长出绿叶开出娇艳无比的花朵,五颜六色,红的像火、粉的似霞、蓝如宝石、绿赛翡翠......对牡丹如此轰轰烈烈的绽放,则有诗所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将牡丹花全部烧毁。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牡丹在烈火中倔犟不屈、顽强挣扎,最后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就这样又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以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

  牡丹别名又称“木芍药”;芍药又名“无骨花”。古人曾用“立如芍药”来形容美女的风姿绰约、袅袅婷婷,用“坐如牡丹”来表现美女的端庄富丽、雍容华贵。

  牡丹作为一种有气节的富贵之花,人们对它的喜爱可追塑到历朝历代,在唐朝与清朝牡丹作为国花倍受宠爱,上至宫廷殿宇下至百姓厅堂,无论是壁画、瓷器彩岫上的图案乃至人们的服饰都与牡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歌之、咏之、绘之。国人赏花、爱花,更赏花的文化、更爱花魂的精髓。

  自古以来文人总喜欢把花与美女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对花的喜爱亦可从女性的名字中看出,有多少女性的名字是以花为名的啊,想到鲜花自然会联想到美女,可无论鲜花还是美女,白居易的一句诗空前绝后的诗说出了美的真谛: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作者:    来源:     编辑: 王不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