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双鸭山煤炭总医院神经内三科主任杨世凤
东北网双鸭山3月9日讯(记者 徐杨)脑——人体的司令部,一旦脑部的神经、血管出了问题,一条鲜活的生命便瞬间被冲入激流、卷入漩涡。杨世凤,双鸭山煤炭总医院神经内三科主任——一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女医生,多年来以精准高超的医技,以一颗医者仁心,把无数受病痛折磨濒临坍塌的生命从阴霾引向光明。
妙手仁心解除病痛
1991年9月,哈医大毕业后的杨世凤回到家乡,被分配到煤炭总医院工作。一头扎进神经内科病房,她认真学习每一个细节,悉心诊治每一名患者。2001年3月,经过多年的苦心专研、临床实践和多番外出深造,杨世凤勇担神经内三科主任重任。
做为学科带头人,学习提高和内业规范是杨世凤领兵带队的重头戏。杨世凤注重平日里的岗位练兵,坚持每周五的业务大讲堂,谈经验、谈体会、谈读书心得、谈临床实践。杨世凤的查房教学很有特色,边查边讲,从病因到症状,从治疗方案到用药安全,全方位、苦口婆心、毫无保留地教给随从医生。病志建立、病志书写、病情改变记录等内业规范内容,杨世凤不但要看,还要仔细看、定期看。杨世凤率先垂范加强医护患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抢救患者,另一方面帮助患者家属缓解情绪,传授陪护要领,促进患者尽快好转。在杨世凤的带领下,神经内三科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力开展的新技术逐渐成熟,全科人员都能做到周到细心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患者数逐年攀升,科室效益、经济效益逐年递增,连续十几年被评为煤炭总医院先进科室,并被授予青工素质提升先进集体、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
创新挑战生命禁区
杨世凤在事业上的负责、执着、勤勉和创新,是出了名的。
2005年初,杨世凤结合实际,尝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脑脊液置换术的技术改良,采用大剂量脑脊液置换术,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此项技术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且操作简便,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技术的开展为数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并被例为市级科研课题。
2005年末,杨世凤带领科室人员率先开展急性脑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治疗,使溶栓成功率达80%以上,明显降低了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大大减少了病人的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短短几年,在杨世凤带领下,神经内三科对各种脑血管病治疗、急性脑梗死3小时内阿替普酶和6小时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个体化治疗等都形成了较为熟练的诊治技术,在专科治疗领域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2006年,杨世凤又带领内分泌专业组人员,开展初发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获得了较好临床疗效。同时对糖尿病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综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常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电生理检测手段在神经内科疑难杂症上的应用等省内先进的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我市空白。2010年,杨世凤针对以往尿激酶溶栓具有出血风险这个不足,成功引进了aTPA溶栓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出血风险,大大提高了脑梗塞的康复率。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向生命禁区挑战,杨世凤在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累累硕果,现已有17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类医学期刊上,其中3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中。共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并被委任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脑卒中溶栓联盟会员。
杨世凤在专业领域取得有目共睹成绩的同时,对患者二十几年如一日的爱与关怀,更是令人叹服。她常说:“失败,对医生也许是1%的概率,但对病人就是100%,如果能避免1%的失败可能,我们就要作出100%的努力。”多年来,杨世凤默默履行诺言,恪守职业操守,以一名医者的质朴情怀,全心全力地照料、诊治着每一个病人。
就是这样一名医生,一名看似普通的女医生,一名看似普通却有魄力、有胆识、有大爱的女医生,坚守在生与死博弈的战场,用真情温暖人心,用奉献呵护生命,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