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区创新社区建设促和谐纪实
东北网双鸭山1月5日讯(记者 王司东)近年来,尖山区以服务大局、服务百姓、服务基层企业为核心,以“十星级”文明社区创建为载体,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管理创新,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级“社区建设十佳城区”等荣誉称号。
坚持化“短”为“长”做百姓高兴的事
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是服务百姓、惠及民生的重要渠道。为此,尖山区开展“十星级”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化“四短”为“四长”,在社区建设理念、机制、措施、目标等方面不断创新,出真招、出硬招、出实招,辖区百姓的参与热情明显增强。一是化“短思想”为“长理念”。以创建学习星、先锋星、发展星、管理星、服务星、文体星、生态星、和谐星、平安星、创新星为主要内容的“十星级”文明社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局面,为社区人力、物力、财力提供了制度保障,使“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激发了内在推动力。二是化“短平台”为“长载体”。尖山区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纳入尖山区国民经济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立足人口与日俱增,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的实际,创新采取以奖代投方式,提出了“十星级”文明社区创建新理念,使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有了全新的载体,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三是化“短做法”为“长措施”。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和区直部门包保社区制度,为社区创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并按照每得一颗星奖励500元的办法,使社区经费有了制度保障。同时,把社区创建考评结果与单位评优、个人进步挂钩,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干部参与社区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尖山区对“十星级”文明社区创建进行了集中表彰,发放社区创建奖励款16.5万元,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四是化“短视野”为“长目标”。围绕为民谋福祉这条主线,尖山区委、区政府把社区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同协调、同推进。同时,制定了《尖山区和谐社区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并将三年发展规划进行细化量化,保证了社区建设年年有成效、有创新、有突破。
坚持积“少”成“多” 做百姓满意的事
尖山区的区位属性决定了尖山区的政府职能特点。为此,尖山区加大协调力度,积“三少”成“三多”,努力促进社区建设水平提档升级,辖区百姓的满意度不断攀升。一是积“少投入”成“多用途”。尖山区在资金短缺、用地紧张的条件下,三年来,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加大了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社区就业、医保、计生等多项职能在一个平台上,互联互通、互动互惠,实现了社区办公服务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二是积“少职权”成“多功能”。尖山区按照“招商引资、政府扶持、积极引导、多方协调”的方式,全面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先后建设街道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4个,卫生服务中心4个,卫生服务站13个,文化活动广场8个,文体活动室10个。三是积“少景点”成“多景观”。按照“见缝插针、见缝植绿”的原则,发动社会各类群体参加植树绿化、环境整治。两年来,累计栽种树木25万余株,清运垃圾500多吨,治理小开荒100多处,打造了山水岭公园、8个景观木亭及15个绿化精品小区,辖区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以“小”见“大” 做百姓欢喜的事
尖山区牢固树立“百姓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如天”的执政理念,用对待父母的孝心、子女的爱心和亲人的热心,全心全意地办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积小善为大德,以量变促质变,以“三小”见“三大”,百姓的幸福感显著提升。一是以“小活动”见“大欢乐”。加大了社区文化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扶持业余文化群体,组织成立了各类文艺团体30多支,以安邦河文化艺术节、社区邻居节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增强了辖区百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二是以“小爱心”见“大温暖”。加快推进“1+X”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行医疗卫生、计生、城管等9个职能部门下移,全力打造社会服务“综合超市”和社会管理高效终端。组织成立了党员服务队、慰老助残服务队等“八支队伍”帮助协调小额担保贷款160万元;连续两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为16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求学梦。三是以“小评比”见“大文明”。广泛开展“十佳公仆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评比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学习先优模范的典型事迹,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工作者勤勉敬业、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