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捐助》获奖尴尬了谁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3-08 09:15:42

  我是个喜欢娱乐节目的人,可是,央视的元宵晚会我却一眼都没看,因为我怕触及到我的痛处,就是怕看到那个我不想看到的结果。说白了,就是害怕看到赵本山那个不怎么样的小品《捐助》获一等奖——我不愿再一次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遭受沉重打击。谁知“怕处有鬼”,3月1日传来消息,《捐助》又“众望所归”地获得了语言类节目的一等奖。郁闷之余,我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捐助》获大奖到底尴尬了谁?

  首先,《捐助》获大奖尴尬了大部分国人。赵本山小品连续多年垄断语言类节目的一等奖,好多人都说是个奇迹,依我看,不如说是一个畸形文化现象。这至少说明了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众的艺术趣味、精神境界正日趋单一,日趋低下,竟严重到了排斥严肃文化、追捧低劣作品乃至糟粕的境地!赵本山小品为了取得好的“笑果”,可谓不择手段,诸如“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之类公然拿人的生理缺陷来开涮和“绿帽子”之类低俗下流的台词,这些东西本来应该胎死腹中的,却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更为不幸的是,大众的审美观也发生了畸形,竟对其“山呼万岁”。赵本山正是迎合了大众这种畸形的审美心理,“将旧中国街头地摊的噱头找回来,奉为至宝,以嘲笑生理缺陷、插科打诨为能事”。而大众呢,大多是初见觉得新鲜,继而见惯不惊,成就了这个所谓的奇迹。

  其次,《捐助》获大奖尴尬了别的小品演员。赵本山由一个东北的二人转演员登上春晚,继而被央视春晚奉为“台柱子”,确有其可钦可敬之处。赵本山小品也的确是给国人带来了不少娱乐。但,没了赵本山,大家都不过年了?小品就要灭绝了?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就拿郭冬临、牛莉今年春晚的小品《一句话的事》来说吧,不论是从构思、主题、结构,还是从表演技巧上讲,都要远远高于《捐助》的水平。这一点,仅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已是一目了然:观众对《一句话的事》的笑声,是会心的,是发自肺腑的,是不知不觉的;而对《捐助》的笑,则多半是被迫的,像被胳肢出来一样。再说演技,郭冬临和牛莉的表演,娴熟自然,绝无矫揉造作之痕;再看《捐助》,哗众取宠、沽“笑”钓“掌”的痕迹十分明显。即便如此,《捐助》仍能毫无悬念地拿大奖,这难道不是逼着别的小品大腕高呼“既生瑜,何生亮”吗?

  第三,《捐助》获大奖尴尬了央视。毫无疑问,央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其影响力也是其他阵地无法比拟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的一举一动就代表着一种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央视理应谨言慎行,果敢地肩负起这一重大的社会责任。小品属文艺范畴,而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的推进器,它肩负着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引发人们对生存状况的思考、引导人们推己及人关爱世界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遍观赵本山小品,何曾能察觉出一丝这种印痕?!因此,央视作为“东家”,至少有失察之责。而事实上可能还有比这更雷人的,那便是有人说的,所谓“我最喜欢”中之“我”,看起来代表的是大众,而实际上代表的却是央视自己!由此观之,央视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之程度就可见一斑了。

  当然,本文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我相信这场争论不可能短时间有结论,那就继续争论下去吧。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