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中国式艺考,理想照不亮现实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3-03 08:23:10
   当数万张青春的脸在同一个时段聚集在一个校园,竞争若干上升通道之时,那情形不免让人惊心动魄。是啊,生活在中国,找寻出路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更是一件虽艰难却须全力以赴的事。这个理由一点都不浪漫,也缺乏艺术的氛围,但是,它真实,不矫
饰,不虚妄。

    正值艺考季,一纸“诚招二奶”的小广告却贴进了中央戏剧学院校园。广告词煞有介事,爆料记者更是正经八百请来律师就此说法,称此举“是对中戏学生及学校本身的间接歧视和侮辱”云云。新闻很“好看”,而“好看”的另一面,却是人人都不会深究个中真伪、只愿一逞口舌之快的悲哀现实,二奶、艺校女生、富人、艺校……这些闪闪烁烁的关键词所包裹的,并不仅仅是噱头、暗示,还有一些无奈的社会底色。

    可以说,在时下这场席卷全国的“艺考焦虑”中,这则“二奶”广告以一种拙劣的赤裸的方式,消解了一些价值,亵渎了一些价值,也试图植入一些价值。这一事件再次验证,艺术理想与社会现实,从来都是杂乱的叠影,而非纯净的天空。

    不过,脸上写满疲惫、奔走于各校之间的艺考生,大抵是不会有太多“被侮辱感”的,他(她)们顾不上。媒体报道,今年最早开考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竞争惨烈,686个招生计划吸引全国1.8万人报考,部分专业淘汰率超过98%;湖北美院美术高考专业测试报名第一天,上万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凌晨3点就有人开始在冷雨中排队;大连艺术类考生为进北影,考前忙整形;山东考生,一人应试全家组团陪同……乍暖还寒时节,成千上万名学子簇拥在一所所高校门前,或赶场子一般奔逐于全国各地艺术类院校之间,正是“中国式艺考”之特殊景观。

    这些看上去稚嫩的孩子,很多都是老江湖了。全家陪一人应考固然有之,而一个人报考十多所院校、全国各地到处赶考,也稀松平常,去年就爆出湖南株洲一张姓女子报考了60多所学校。想来,像这样的考生遍谒各校寻找机会,颇有些学生自主投考、高校自主招生的意味。在这个不乏艰辛的过程中,考生得到的历练,应该说远较那些一路升学上去的同龄人要丰富得多。很多时候,背着画夹琴匣游走四方,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教育,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一向强调循规蹈矩的教育运行系统而言,这样的赶考实践,或可视为一种难得的阅历。

    上个世纪初,友人邀请诗画篆刻渐渐成名的齐白石先生远游,“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古人云,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40岁之后的齐白石遂有了人生中斑驳的“五出五归”,而艺术也在漫长的旅程中日臻成熟。当然,时移世易,今天的艺考生,早就没了前人悠游山林的从容,也没了盘桓旅途的舒缓,其所谓游走江湖,更多的也是有限时间内的浮光掠影,因为很多学校的时间虽有所错开,却大体集中于前后一个月间,容不得考生任何从容喘息。也因此,看上去,这些艺考老江湖赶考地图遍布全国,其所触及的,大抵还是火车站、机场以及投考的那些学校而已。

    很难说艺考江湖里拥挤的人流都是为艺术理想而来。这些年来,艺考屡屡招致批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应试者未见得就是艺术的热爱者,不过是各学科高考落榜者,或者干脆就是认艺术为捷径的投机者,寻找一条出路罢了。当数万张青春的脸在同一个时段聚集在一个校园,竞争若干上升通道之时,那情形不免让人惊心动魄。是啊,生活在中国,找寻出路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更是一件虽艰难却须全力以赴的事。这个理由一点都不浪漫,也缺乏艺术的氛围,但是,它真实,不矫饰,不虚妄。

    也有人担心,艺考过程中的黑幕会吞噬了天真的孩子。就公众熟知的诸如替考、潜规则女生等等事件而言,这样的担心似乎有些道理。不过,但凡有竞争存在之处,必然存在正当和不正当的利益交换,需要摒弃的是不正当交换,而不是竞争本身。很多时候,人们的窥视心态往往会左右其明辨是非的判断。即以潜规则而言,也是更注重细节的搜寻和猜测,似乎不如此就不能印证自己对于艺术圈的香艳想象。就像那张“诚招二奶”的小广告一样,事实真伪对于津津乐道的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张小广告贴进美女如云的中戏校园。

    中国式艺考的理想如何照亮现实?恐怕还是要让不断升温的艺考回归常识。家长和考生认为艺术类院校上手快、容易考,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私见而是众人的共同经验,这些年来艺术院校的扩增、扩建、扩招,可以说是顺应了这种趋势,也可以说是助长了艺考的升温。正是这种来者不拒、只求数量的艺术教育方式,推波助澜了整个社会的理性丧失。按说,一个社会总应该有一些不屈不挠寻梦的人,他们的存在验证着群体的生命韧性,哪怕是头破血流,也应该有试错的机会。问题是,如果这梦想从根上就明显背离常识、就是一种虚妄呢?

    让艺术考试与真正的文化艺术更贴近一些吧。让艺考生除了饭碗关切之外,再保有一点点还涂抹着理想色调的小情怀吧。画家陈丹青曾斥责“现在的艺术教育,充斥课表、硬指标、分数线、选修课,可是上不见人文精神,下不见常识,学生无所适从,没有方向,没有主见,只能弄些小花样,做做表面文章”。批评可能有些激烈,然而,已经沦落为“量化管理”的考试制度,正在“一刀切”地将众多丰富而敏感的心灵拘执于一端,却是不争事实。此种情形不改观,任是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到头来也不会沉淀下多少艺术的种子。

作者:    来源: 光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