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这些西部农村的“90后”,以及部分“80后”,当初放弃继续读书,大多是因为想尽早挣钱,摆脱家庭的贫困。但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知识上欠缺,技能又不足,从而造成事实上的能力贫困。
与西部农村“90后”辍学打工导致能力贫困,挣不来钱陷入恶性循环相伴随的是“上学出路不大”的想法开始像病疫一样在村里传开,如此的画面和景象难免让人追问:西部农村“90后”根在哪里?
毫无疑问,农村“90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未来同样与社会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在能力贫困的视野之下对之进行理性审视,在笔者看来,不仅仅是对原有的单一金钱和收入贫困审视的纠偏,更是一种必然。由此,能力贫困下的农村“90后”何以跳出命运复制怪圈就成为社会理应关注的课题。
能力贫困包括教育和知识贫困、健康生存能力贫困、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它还包括人们要面临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脆弱性。之所以提到能力贫困这一概念,在于原有的贫困概念已不足以解释众多的现象。用这样的理论观察西部农村“90后”的命运,是切中肯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受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他曾指出,造成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低收入是导致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
“辍学打工导致能力贫困,挣不来钱陷入恶性循环”,在笔者看来,说明了农村子弟的命运复制和世袭的尴尬。而这样的场景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或许你我的兄弟姐妹就是这种命运的承担者。农村“90后”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接受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的贫困人口,而且是最难脱贫的贫困人口,这个过程已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和复制过程。
关注农村“90后”的根本就是要看到,能力贫困直接带来了收入的低下,导致经济贫困,而经济的贫困使能力贫困人群的能力更加贫困,这种马太效应使得社会分化更为严重,贫困人群很难摆脱贫困,使绝大多数能力贫困人群沦为了弱势群体。他们不但生活窘迫,而且地位日益卑微,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长此以往,就可能让他们以非理性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成为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隐患,这当然就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
笔者以为,能力贫困下的农村“90后”命运是个社会问题,因此,农村“90后”何以跳出命运复制的怪圈就不应被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