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别把成长代价放大为“代问题”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2-24 08:15:42

作者:陈一舟

 

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他们也进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已经成家立业、养育后代,而他们的孩子同样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称为“独二代”。和第一代独生子女一样,冷漠、自私、无法合作等诸多问题也延续到了“独二代”身上,甚至更甚,在未来,他们长大之后,会引发比“独一代”更深的社会问题。(2月22日 《北京晨报》)

 

不知曾几何时,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代”来界定社会人群,譬如什么“农民工二代”、“80后一代”等等,现在又冒出了一个“独二代”。请恕我直言,这是一种带有人群分割意识色彩的社会称谓——我们为什么要把农民工群体的后代又“圈定”为“二代农民工”?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未来几十年、上百年后,岂不是还会有“三代农民工”、“四代农民工”……同样的道理,“独二代”之后会不会又要出现“独三代”、“独四代”?

 

上个世纪,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现。早在将近20年前,当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不久之时,社会对于独生子女的担忧已经出现——不能否认,现在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问题归问题,何必要给问题套上“××代”标签呢?我觉得很没有必要。这种“独二代”的下意识界定,其实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我们高高在上的思维心态。这种心态本身,就容易滋生偏见,也容易夸大和放大问题的存在。

 

实际上,情感的缺失也好,价值观的扭曲也罢,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毛病”。回头来看看自己,冷漠、自私这些“劣根性”在成人社会其实表现得更加明显。说孩子们冷漠自私,但在公交车上敢挺身斥贼的、主动在马路上捡垃圾的……都是孩子而非大人。我无意回避因为“独生”而导致的某种生长或者人格缺陷,但我同样认为,这也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可现代社会的邻里却是“老死不相往来”,当人们走进一个个封闭的单元房并随手关上防盗门时,也有意无意地阻断了与左邻右舍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请问,是我们教坏了孩子还是孩子感染了我们?

 

更重要的是,以“××代”来界定社会人群,会引发群体间的割裂和对立。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当前“70后”与“80后”之间的群体对立割裂情绪日益尖锐,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代沟”和群体隔阂。40年代的人说50年代的人是垮掉的一代,50年代的人说60年代的人是颓废的一代,60年代的人说70年代的人是抱大的一代,70年代的人说80年代的人是自私的一代,80年代的人说90年代的人是脑残的一代……可现在回头来看,哪一代人也没有垮掉或者颓废掉,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和价值趋向,也都存在成长的代价——所以,还是别把我们自己都曾有过的成长的代价放大为“××代问题”。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