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如何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2-23 08:16:28

日前,有关调查机构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有61.9%的网民不满意现在的状态,他们急切盼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现状。在当前社会,教育仍是中国人改变社会地位的最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

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和最广阔平台

□邢兆良

《南方周末》1月28日的长篇报道《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指出,以教育立县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会宁县遭遇困境,会宁县基础教育已累计负债1亿元,需全县不吃不喝还上5年;会宁县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读书脱贫”的希望渺茫。

这种状况令人担忧。10余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些改革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从钱学森之问到各界议论,社会对教育的现状不尽满意。如何理性地思考和探索教育改革,亟须全社会关注和认真对待。

笔者以为,必须用刚性的法规和制度保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有效落实。对于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贫困家庭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最有效途径和最广阔的平台。所以,对他们来说,教育远比住房、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更为重要。各级政府的决策和行政理应将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问题放在优先、重点的议事日程上。

由于学生的家庭出身和所处地域的差别,在享受教育资源的优劣和多少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和具体政策的安排,不断地缩小这种差距。当“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又无奈地成为社会的共识,子女的上学与就业比拼的是父辈的能量,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得以继承、延续和加剧,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教育问题成为公众非议的热点。教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的缘由也正在于此。

如何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

文/朱四倍

家庭背景越好,越容易找到好工作,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经验。对社会来说,是进步还是倒退?是该警惕还是无睹?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他们有的是背景,我们有的是背影”,并不仅仅是无背景者的落寞,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的显现。背景决定就业是人情本位和能力本位的错位。当个体的命运不依托于努力和奋斗而是一些先赋性因素在发挥作用———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时,恐怕很难得到我们的一致认可吧?在一个日益严重的文凭社会,教育对个人的社会命运产生着强烈的影响。那么,在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当下,家庭收入不平等,通过子女教育消费渗透进子女教育的不平等,借助于教育的社会分层器功能,教育不平等便直接转化为社会不平等。长此以往,经济、教育、社会三种不平等,在家庭的代际之间相互强化、不断传递,进而导致社会分层的代际复制和自我强化。家庭背景成就业筹码就是这种代际复制的固化,也是一种错位。

公平竞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持有的基本理念,如果一个大学生还停留在依靠家庭、父母找工作的程度,不但意味着教育的失败,恐怕也意味着个体在现代社会立足应秉承的基本素养还没有形成。社会出身和教育显然被作为影响个体社会地位的两个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日趋提高以及社会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界限越来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对于社会成员要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梦想而言,理想的决定权是在他或她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取得的优势。但是,当这种趋势被固定在一定空间,并通过这种空间———“家庭背景”来强化自身的优势地位,并实现阶层的自我封闭和自我循环。那么,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

更应指出的是,当下,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可能性在大幅减少,而阶层的代际传承性开始显现。在笔者看来,家庭背景成就业筹码将加剧这一不平等现象。

作者:    来源: 腾讯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