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今年的年度工作要点中表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
占GDP比例4%的目标,无论从哪方面衡量,都是个低水平。联合国建议教育投入的标准是应占国家或地区GDP的6%。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4.1%,也就是说,GDP比例4%的教育投入,不仅距离发达国家非常遥远,而且还远远落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只能和非洲国家乌干达这样的穷国相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低水平的比例,我们为之奋斗了17年,依旧没有达到。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2006年,全国人大就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可是,到如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旧远低于预定值,1993年制订的《纲要》还是画饼。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还停留在占当年GDP比例3.4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质量决定一个民族的质量,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不尊重教育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一个落后的民族。温家宝总理曾说“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质量来自哪里?关注度如何体现?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看投入。
重视教育,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的的固有观念里,有一个家庭必备开支单,教育开支是除吃喝之外的最大开支,即便穷乡僻壤的农民,为培养孩子,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也不惜砸锅卖铁。然而,为什么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偏偏这么吝啬?而且,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还常常克扣、挪用、截留、抵顶教育经费。2008年,审计署公布了对16个省份的54个县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情况,显示,有46个县大量挤占挪用教育经费。
出现这一怪现象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教育属于公益性投入,不能直接产出GDP,不能见出显赫的政绩。为官一任,把精力花在无谓的教育上,远不如修建几条公路,开发几个市场,带来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当这种畸形的政绩观笼罩官场的时候,期待官员重视教育,只能是缘木求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