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美食 > 饮食文化 正文
古人饮酒有"节"(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2-22 19:45:02
 ◆史林野获 ◎付俊良

    《明史·李东阳传》载,正德时的大学士李东阳初入翰林院任职时,有一次在外面喝酒,至深夜方归。其父为了等他回家,忍着寒冷不睡觉,李东阳从此夜间不在外面喝酒了。明人陆容《菽园杂记》中也记有此事,并说李东阳那次深夜饮酒不归的原因并不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而是遇酒联句或对弈,“乐而忘倦”了。因为一次夜饮不归,让父亲久等,李东阳极为“愧悔。自是赴席,誓不见烛。将日晡,必先告归。”(《菽园杂记》)

    当然,陆容也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士人都不夜饮,如六部、十三道的官员就常常在夜间喝酒,为什么呢?因为白天他们要忙于公事,没有闲暇,要想喝酒,并且尽兴,只能在夜间,而那些闲散如翰林、六科的官员则是在白天喝酒。按照《明史》所载,李东阳那次夜饮不归正是其初到翰林院任职之时,整个一闲官嘛。

    同是《菽园杂记》,陆容记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所谓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乃天子燕诸侯,以示慈惠耳,非常燕然也。”陆容说这话是有根据的。《诗经·小雅·湛露》中有“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厌厌夜饮,在宗载考”之句,这首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天子燕诸侯”的。“燕”古同“宴”,有“安闲、安乐”的味道,诸侯与天子多同宗,他们在一齐饮酒如家人,可以至深夜而不违礼,但如果不是“一家人”就不行了。《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因国变,陈国公子完逃到齐国,齐桓公任他为工正(春秋时齐、宋、鲁等国设置,为掌百工之官)。有一天,公子完请齐桓公到家喝酒,酒兴正浓之际,天色已晚,桓公命人掌灯继续喝,而公子完却说:“我只想白天请您喝酒,没有打算继续到晚上,原谅我不能久留您了。”公子完实际上是在委婉地拒绝桓公夜饮的“非礼”要求。

    除了不夜饮,古人饮酒在次序上也十分讲究,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岁旦饮酒》记:“今人元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意思是年龄小的人先喝,稍长者靠后。洪迈引《时镜新书》指出,晋人董勋解释过这个风俗的成因,董勋说:通常人们认为年龄小的人长了一岁,所以让他先饮以示祝贺,而年龄大者虽然长了一岁但生命却少了一年,所以后喝。(“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之后,洪迈还记录了一些描述这个风俗的诗句,如唐人刘禹锡、白居易的“元日举酒赋诗”。刘禹锡云:“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白居易不甘示弱:“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白居易还有一篇《岁假内命酒》,内有“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之句。顾况也有《岁日作》:“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足见在当时,每逢节日,酒不是乱喝的。

    古人饮酒的讲究当然不止于此。春节元宵,喝酒难免,愿我们效法古人,喝文明酒,也做到“饮酒有节”!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林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