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称为年声儿,当然是在过年时才能听到的声音了。这其中有风车儿在风中转动的响声,有吹琉璃喇叭、噗噗噔儿的响声,有放鞭炮的响声,有抖空竹和撒地空竹的响声,有民间花会走会时的鼓镲声和除夕当天“送财神爷来啦”的吆喝声,踩松木枝、芝麻秸的咯吱声……这些声音中,除去民间花会逢重大庆典活动时也上街表演外,余下的声音都是在过年期间才能听到的。
风车儿,近几年还有卖的,也有了无声风车儿。但是,像从前厂甸庙会上卖的那种大风车儿很少见到了。那风车儿足有1米多高,菱形的大架子上有20来个小风轮儿。随着风力的大小,风轮儿转动得时快时慢,清脆的小鼓声时缓时急,时轻时重。要是将大风车儿猛地一摆动,那声音,“嗒嗒嗒——”仿佛机关枪一样。小号儿的风车儿有单轮儿的、两轮儿的,再大点儿是5个轮儿的,也有10个左右轮儿的。有的主儿买回家后或绑在院子里的树上,或绑在屋旁栽着的矿石收音机电线杆子上。不论昼夜,只要有风,就能听到风车儿响。这也是过年时才有的乐子。
琉璃喇叭和噗噗噔儿,这两种吹着玩的玩意儿都是玻璃制品,只有过年时才有卖的。因此,也只有到过年时才有玩的。
琉璃喇叭又叫琉儿喇叭,叫白了就成为牛儿喇叭了,其管子细长不透明,约有1米左右,喇叭口儿小。口儿的颜色与管儿的颜色不一样:管儿有青白色的、淡绿色的,口儿为豆绿色或淡蓝色。管儿上没有音孔,音阶全凭吹时用气及口腔舒缩来控制。可以吹出简单曲调,声音高且脆。一般不会用劲儿和找不到窍门的人不容易吹响,真能憋得脸红脖子粗。
噗噗噔儿比琉儿喇叭薄多了,一般为深橙色,因吹时发出“噗儿吧儿噗儿吧儿”的脆音而得名。无论是吹还是吸,都能发出声音:吹时的声音是“噗儿”,吸时的声音是“吧儿”。它的造型有单葫芦和双葫芦之分,由于底部忒薄,极易破碎,有的人便用极薄的小手绢把噗噗噔儿的嘴儿包裹上,以防破碎时扎嘴伤人。
旧时,空竹和地空竹这两种玩意儿也是临近过年时才有卖的、玩的。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卖空竹和抖空竹的,而且造型、材质、抖的技巧都有所创新,地空竹却很少见到了。
地空竹又叫地轴儿,顾名思义,这种玩意儿不是抖着玩的,是将其撒在地上使其急速旋转发出尖啸的“嗡儿——”的响声。其造型为单轴,个儿如茶碗大小,侧面亦有音孔,同空竹一样。空竹底下的轴儿短而尖,便于在地上旋转。配套的用具有1根两尺来长的小线儿和1根约半尺长、1寸多宽的带有1个小孔儿的小竹片。玩时,把小线缠绕在空竹上边的轴儿上,线头儿穿过小竹片的孔,一手紧握线头儿,一手用劲把小竹片往轴上推,当小线全部迅速抽回手中后,地空竹便借推的力量被“撒”了出去,在地上急速旋转起来,同时“嗡儿”地响起来,直到不转了也就不响了。小竹片是必不可少的辅助用具,既可以增加推的力量,也起到了保护手的作用。
鞭炮声声是渲染过年气氛的主角,上边提到的各种年声儿谁也响不过鞭炮声。
晚上飞上天空的主要是“炮打双灯儿”、“二踢脚”、“起火”(一种带苇子秆的花炮)、“钻天猴儿”等。在地上放的是“刺花”、“提提金儿”一类价格低廉的“小花儿”。爆竹则有“小鞭儿”、“钢鞭儿”、“麻雷子”、“黄烟炮”、“摔炮儿”、“砸炮儿”、“耗子屎”等。
“摔炮儿”与弹着玩的玻璃球儿大小差不多,往地上一摔就响。喜欢搞恶作剧的主儿,有时故意往人身边摔,吓唬人玩儿;“砸炮儿”就是发令枪用的那种。玩时放在砖头或其他硬物上,用砖头或其他硬物一砸就响。这玩意儿极易伤手,可是便宜呀;“耗子屎”真是形如耗子屎大小,没有捻儿。用香点之前先将其一端表面的泥巴抠一抠,露出火药来,用香火头点燃后满地乱转。这是最便宜的小花炮。说它是“花儿”还凑合,因为点燃后毕竟有点光亮。说它是“炮”就太抬举它了,它没有多大的响声,只是“刺刺”地响,但它是孩子过年时的一种乐趣。
那时,买整挂鞭的人很少,大多是零星买。过去,一到腊月二十左右就不断有人放鞭炮了。越接近大年三十,鞭炮声就逐日增加,三十晚上就大放特放了。有钱的放鞭炮,没钱的听鞭炮,好歹总得过年。至于普通人家也舍得放稍微大一些的“花”,那是解放以后的事儿。记得我家在过年时买的第一个“老头花”(一种小型的造型如坐着的老头的烟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事。
除夕晚上,除了燃放花炮的响声,大街小巷还响着“送财神爷来啦”的小孩叫卖声。这“送”,实际就是卖。“财神爷”是一种木刻画,分单张与一套3张的两种。单张的“财神爷”大多刻印的是关羽关云长。他死后封了很多职,其中的一个封号就是“武财神”。一套3张的也都刻印的是“财神爷”,每张一位“财神爷”,故此又合称为“三财”。第一张还是关公;第二张是“文财神”比干,就是《封神演义》中被迫剜心而死的那位大忠臣,死后也被封为财神了;第三张是正部财神赵公明。
“送财神爷”就是送财来了,谁能拒绝呢?当然要买了。可是,买不能说买,得说“接财神”,或者说“迎财神”,再或者说是“请财神”。于是,“送财神”的贫家小孩就可以挣到一份钱。
这些木刻画的绘画、刀工、纸张、印刷等都较为粗糙,因而批发价格便宜,“接财神”的人家又不能讲价钱,所以这些小孩儿能在这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挣到小小的一笔钱。如果有的人家不想要或者已经买过了,但是不能说“不要”,而是说“迎过了”,或说“接过了”,再或者说“请过了”,这些小孩绝不会闯进院门硬“送”。“接”、“迎”、“请”过了“财神爷”就要祭。于是,燃放鞭炮便有了一个小高潮。
除夕之夜还有一种平而不凡的声音。平,是说这种声音很平常,平时也不少听。不凡,是说这种声音集中在一起犹如春潮在涌动。这就是为吃“交子”时(夜12点)的饺子而剁肉剁菜的声音。列位请不要喷饭或笑掉大牙。在除夕夜时分,您在大杂院里转一转,在胡同里串一串,不用侧耳就可以听到几乎在同一时段,从各家都会传出剁肉剁菜的声音:“嘭嘭嘭,嘭嘭嘭……”仿佛有人指挥一样,那声音时高时低,时疾时徐,平常的剁肉剁菜声这时竟会演变成一种不凡的声势,而这种声势只有在除夕夜才会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