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人在大栅栏表演拉洋片。本报实习记者 杨天啸/摄
社区人物
姓名:张谦年龄:60岁居住地:密云卸甲山社区称号:金嗓子
家住密云县卸甲山的张谦已经演了13年的拉洋片,他没有拜过师,自成一派,从自己画洋片,到演出3D洋片。最近,他又在抓紧准备忙活着赶庙会表演了。
自制道具学洋片
张谦原本是个农民,但从小爱好文艺。16岁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吹拉弹唱都学得有模有样,47岁才开始真正学演拉洋片。
“我6岁时跟着父亲在天桥见过拉洋片,后来听说在大观园有表演的,我就赶过去看。”张谦得知拉洋片的道具需要2万多元,让他很犯难。第二次再去的时候,暗自记下道具的结构尺寸,回来后用了半个月,他竟然把道具做出来了。随后他自己编词、谱曲、绘画,每天对着镜子练,“我觉得拉洋片就是动作、唱腔和洋片的结合,对着镜子练,我自己觉得好玩儿了,才能给别人看呀。”
受邀去太庙演出
张谦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给邻居看的,赢得满堂喝彩。2001年张谦在岳父的帮助下,开始在成都演出,恰好被当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发现,被邀请到北京太庙的庙会演出。“我当时非常兴奋,满口应承,每天在家练习各个段子。”大年初一就要到太庙表演,但是三十晚上张谦找不到车,他吃完年夜饭就出发,骑着三轮车,从密云骑了80公里,十几个小时才来到太庙。“当时衣服都湿透了,一夜没睡,但没耽误白天演出,一直演到天黑。”张谦也因此得名“金嗓子”。
创新3D拉洋片
张谦将西河大鼓、太平歌词等表演形式都融入到拉洋片中,“传统的拉洋片我没拜师学过,但是所有当年在天桥看过拉洋片演出的老艺人都是我的老师。”张谦说,拉洋片虽被列入“非遗文化”,但只有创新才能让这门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现在,张谦还请人将洋片制作成了3D的画面,他说这样表演会更吸引人。今年过年,张谦又受到邀请,大年初一早上9点,居民可以在前门大街看到他的精彩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