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削尖脑袋也要上春晚,到现在明星纷纷退出春晚,不要说网上网下民众对于春晚的攻击,就是春晚舞台本身,也已颇不平静。取消春晚的声浪近年从未间断。
起先反对取消春晚,我的依据是出于对晚会演职人员的尊重,但坐下一想,春晚不止央视一家,各大小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春晚,甚至在街头以节庆为由摆起的舞台似乎也是商家的春晚,那我们是不是都应尊重?
可见,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但随着“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新词的出现,我发现了春晚的新意义。
据新闻报道,仅我们武汉市,就有30万空巢老人,临近春节,当然有很多外地务工子女回到老人身边,但依然有5万的老人家中依旧空巢。
当然,不可否认,政府和社会确实在尽可能地提供温暖,但是,第一,我们的温暖是否能够覆盖每一个需要关心的人?第二,我们的温暖是否能够持续在他们的每一时刻,比如大年三十。前者说空间,后者说时间,但无论时空,也许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一个相对涉及面普遍又易于为人所接受的事物给予那些需要我们关怀的人们。而在除夕之夜,除了央视春晚,还有什么能有如此功能呢?
笔者实在想不出第二个答案
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春晚万能,春晚全能,但作为近乎成为一个年俗的文艺演出,它哪怕只是吃年饭时候的背景音乐,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啊。
再有几天,新的春晚就要登场了,拭目以待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