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艺术人生 正文
塞林格:遁世的传奇作家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2-05 09:48:04

    传奇“遁世”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美国当地时间二十七日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美国媒体二十八日的报道称,塞林格的儿子在一份声明中宣布了上述消息,并称父亲是自然死亡。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九一九年一月一日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一九四二年塞林格从军,一九四四年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

  一九四六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九五一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其一举成名。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十六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主人公霍尔顿也成为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据称,该书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了六千万册。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九十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一九五一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

  二00九年六月,塞林格的律师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交了诉讼文件,要求强制回收即将于秋季在美国问世、一瑞典作家为其续写的小说《六十年之后:穿越麦田》,最后美国法官勒令该续集不准在美国出版。

  塞林格其人: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1919年1月1日出生)父亲是做于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从一九四○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终其一生,塞林格结集出版的只有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其中主角都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男女青年。塞林格成名后一直隐居的生活。(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大教授张颐武:塞林格是“一本书主义”

新浪文化读书讯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27日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这本发表于1951年的小说,也是塞林格生前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新浪文化读书频道独家电话连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

《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书: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集中爆发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仍十分畅销。对此,张颐武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诞生在美国战后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美国经济刚刚开始高速发展,但人们内心还很保守,物质和精神的反差让年轻一代心理很压抑。主人公霍尔顿面临青春期的压抑和焦虑唤起了许多美国人的内心共鸣,在战后美国文坛确实影响很大。”

谈到《麦田的守望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张颐武说:“这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后,在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并不是说我们在80年代才读到这本书。这本书在60年代就我国翻译出版了,经历了60、70年代的积累,到了80年代有了集中的共鸣和爆发。其实是因为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刚刚开放,社会状况跟美国战后相似,物质和精神的矛盾让年轻人压抑和焦虑,阅读这本书让他们产生共鸣,也让他们从阅读中得到愉悦和解脱。在现在这一代的年轻人中影响就会小一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社会状况改变了。”

当年,还在北大念书的张颐武读到了这本书:“那时候的外国文学著作并不多,我读完这本书受到很大震动,觉得书中描述的‘守望者’的姿态非常好。现在外国文学著作也非常丰富了,回过头看,这本书有点青春文学的意思,年轻的时候读感触会更深刻。”

塞林格其人:一本书主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麦田守望者》之后,他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九故事》和《弗兰妮与祖伊》等短篇小说,在我国也翻译出版过,不过这些作品的反响都赶不上《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名后,塞林格过起了隐居遁世的生活,专心研究亚洲禅宗和东方哲学。有人说他“入禅”了,也有人说这是他“江郎才尽”的表现。

对此,张颐武说:“塞林格晚年的生活方式是他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从作品上,他确实有些‘一本书主义’,我们可以说他是重要作家,但称‘大师’还有点太过。他后期没什么作品,外人也有诸多猜测,不过我认为会有一些文思衰退的缘故。作家写书大部分时候靠‘一股气’,这股气泄了,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以前好了。像村上春书虽然说他晚年也是过着隐世的生活,但他作品有持续性,不停有好的作品在问世。”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