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数月的中国足球“反赌打黑”风暴正进入关键期,继续挖掘,还是就此收手?民间关于动向的猜测没有精确答案。然而,正如亚马逊河上一只蝴蝶翅膀的振动可能引发太平洋上一场飓风——这场“反赌打黑”风暴早已超越体育的范畴,进而演变成一个社会话题,充满戏剧性的人和事往往会成为文艺创作的热
点题材。近期书市上揭露中国足球“黑幕”的一系列书籍就是这场风暴的“衍生品”。
对于这股出书风潮,赞许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亦有之。而且这些书都打着“揭黑”的旗号,其作者个个更像是事件“亲历者”——足坛“破事儿”何以成书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一时间,图书出版界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局面。
圈内人著书爆出别样“猛料”
所有人期盼“反赌打黑”真相
在中国足球“反赌扫黑”风暴掀起的同时,一批长期零距离接触中国足坛黑幕的“刺客”们也在火速行动,郝洪军和李承鹏是好哥们,也是足坛“反赌打黑”的急先锋。李承鹏在认真地收集当事人“证词”,郝洪军亦在耐心整理问题球员的“账单”,仅仅几个月工夫——李承鹏、刘晓新、吴策力的《中国足球内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郝洪军的《球事儿》(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张宇的《足球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德久的《赌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再版……这些书爆出的别样“猛料”正好填补了读者饥渴的“胃”。回顾那些令人疑窦丛生的足球比赛、回味那些书中提及的故事很是有趣,但也正像当年十分流行的那首歌中唱到:“故事里的事……”
中国足球喜欢开染坊,别的色儿不卖,专卖“黑的”和“灰的”,平时装在缸里,屡屡被人搅和,蹿出一股两股臭味,赶紧就捂上。这回好像捂不住了,折腾进去一堆染匠,在一旁被熏了多年却敢怒不敢言的知情群众,觉得能喘喘气儿了,也奓着胆子出来讲话了。于是江湖上多了许多足坛“反赌打黑”的故事——所有人都期盼的真相。有不愿意直说的,就写成小说,有乐于竹筒倒豆子的,就写成纪实,身份呢,除了在足球俱乐部工作过的,就是一线体育记者,反正都和圈里打过交道,有很多第一手资料。
被冠以“媒体打假扫黑第一人”的郝洪军的《球事儿》中披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足坛“内幕”:新加坡足球联赛,中国球队集体参赌;青岛球员,被赌球黑势力殴打、挑断脚筋;一份长达几米的赌球账单;知名教练,神秘失踪;赵本山遭辽足勒索巨款,黯然出走……皆是吊人胃口的看点。当然,这些“破事儿”,属于千呼万唤屎出来,实在臭不可闻,还含着大量甲烷气,搞不好走火了,爆炸了,崩着一堆人,捎带着自己,所以一般情况下,还得“犹抱琵琶半遮面”。于是“球员A”、“某队”一类的名词,往往掩去人物的真实身份。这帮写书的也坏,该说的其实都说了,随你去对号入座,反正我没指名道姓。
与此同时,郝洪军的《球事儿》得到了赵本山作序,亦为该书增色不少。赵本山表示:“该书把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疑案都弄到里面了,还原了许多事件的真相,真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相映成趣的是,英国西蒙·库珀(记者、作家)和史蒂芬·西曼斯基(体育经济学家)合著的《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以经济学家的智慧和体育作家的技巧,高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足球话题,重新审视了资料,其同样带有“揭黑”的色彩和味道。它主要揭示了世界大赛上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球?为什么苏格兰总是令人讨厌?为什么德国总是在用一种很机械但很有效率的方式踢球?为什么美国不能支配世界足球?——如何才能做到?世界上最强的足球国家是哪一个?哪个国家拥有最热情的球迷?足球对自杀率有什么影响?哪一项体育运动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操控足球俱乐部的人表现如此愚蠢?
这些话题是两位作者想要问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球迷们想要问的问题,又决然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问的问题。
搭“反赌扫黑”风暴出书存在悖论
李承鹏们冀望风暴不仅仅停留纸上
这次几本足球话题的书集中出版,暗合了“反赌风暴”这个大势。其实这不是同类图书的第一次出版了。早在几年前,杨明的《黑哨:足坛扫黑调查手记》(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和曾在《体坛周报》任第一评论员的周文渊也写过一本《“审判”足球大佬:对大人物们的非法律起诉》(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它们着实拷问了一次中国足球。
事实上,此次搭着“反赌扫黑”风暴出书的也存在着某种悖论:一方面,大家都对中国足球的“假”、“赌”、“黑”等内幕深恶痛绝,但又对李承鹏们——“消息灵通”人士出书的动机深感怀疑。既然早知道这些“烂事儿”、“破事儿”,为什么现在才跳将出来?既然手里“有证据”,为什么不敢公布真实姓名?纵然这几位作者百般解释,但仍难以摆脱出书“作秀”、“沽名钓誉”顺便“抢钱”之嫌。
动机是个令人头痛的东西,因为读者不可能到李承鹏们的大脑里一探究竟。因此妄加猜测他们出书的动机既没有意义,也显得心理太过阴暗。实际上,考察一下动机所导致的效果还比较靠谱,于是大家愿意相信,这些“揭黑”作者动机单纯,勇气可嘉,即使这些书在涉及具体的人时只用“甲乙丙丁”或“ABCD”代替,其冲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看了这些东西,那些能够对号入座者恐怕会睡不好觉。因此,在客观上,这些书起到了“敲山震虎”,并给警方提供线索的作用,这无疑有助于彻查案情。
但我们也不能过于天真,以为几本书和其所造成的社会反响就一定能影响事件的走向。笔者并不反对“反赌扫黑”书籍的热卖,但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反赌扫黑”的调查能够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让风暴不仅仅停留在纸上。正如李承鹏在《中国足球内幕》的“后记”中所说:“我们竭尽全力地不想因为这本书,搞得有些人家破人亡,也搞得自己寝食不安。”都用上这么“吓人”的词儿了,可见中国足球内幕的“凶险”。
其实,和足球圈里的“假”、“赌”、“黑”等博弈,就像和一个深不可测的高手拼内力,较上了劲,就不能突然撒手,否则就点了核弹,地裂天崩,只能慢慢撤火,查出一点,化解一点,等到天平最终倒向胜利,才是砍瓜切菜的时候。现在捅内幕的,也是“持币观望”,多少次前车之鉴证明,“毒瘤没那么容易就解决掉”。另外,在《中国足球内幕》出版后不久,李承鹏曾高喊“欢迎对号入座、欢迎诉讼公堂、欢迎上级调查、欢迎群众举报”,或许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冀望。
作者、出版社名利双收之时
给国人一次全民娱乐的机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作者借“反赌打黑”之风推出力作,自然会名利双收。李承鹏是成名已久的大腕儿,本次再度出手不仅又增添了在粉丝心中的印象分,还顺便捧红了此前不为圈外人所知的刘晓新和吴策力。
以前,供职于纸媒的郝洪军只在报纸上指点江山,很少露庐山真面目。自“反赌打黑”风暴掀起以来,他频频走上前台,在央视和凤凰卫视上亮相。
如今,郝洪军在体育圈外也有了广泛的知名度。而张宇(原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兼总经理)、德久(即李德久,曾任八一足球俱乐部执委会副主席、总经理)等人同样因出书获得了名声,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足球的编年史上,他们也都拥有了一席之地。有名自然有利,在一次公开的访谈中,李承鹏提及自己写《中国足球内幕》的稿费是12万元。虽然其他几位作者未公开自己写书的收入,但想来也很可观。
相比起来,这些书的作者赚得只是小钱,出版社才赚的是大头。在“反赌风暴”掀起之初,一些出版社便嗅到了商机,他们迅速与李承鹏、郝洪军等零距离接触,推出选题策划。短短数月时间,这些“揭黑”书便先后上架,将“反赌风暴”推向了新的高潮。据了解,在2010年1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这些书也都是非常抢手,可以预料,只要这场“反赌扫黑”风暴一天不结束,这些书就会继续吸引读者的眼球。
实际上,早在小说出版之前,网络上最火、点击率最高的新闻无疑是和中国足球“赌球”、“假球”有关的“猛料”。更有网友以“赌球”为题创作了富有讽刺意味和黑色幽默式的相声及动漫作品。前些日子的一次饭局上,笔者从一位文化学者口中获悉,目前有不少导演已瞄准了眼下最热的“赌球”素材来编写剧本,不日将有“赌球”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推出。
借社会热点跟风出书历来是出版社的“例牌”,而这几本书均是在“反赌扫黑”案情深入调查但未水落石出之际推出的,出版时机可谓恰到好处。读者读来会有种按图索骥参与探案的快感。从这个角度讲,作者、出版社和中国足球又给了国人一次全民娱乐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