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情感美文 正文
母爱絮语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1-29 09:53:32

夜晚,地铁车厢。百无聊赖中,见对面座位上那个女孩,打开了一个大大的琴盒,里面竟然是个鼓鼓囊囊的“襁褓”,厚厚的织物包裹着一个面容如花的塑料娃娃。女孩将襁褓抱在怀里轻轻地摇啊摇,时而低下头亲吻着那张没有生命的小脸。她沉醉在“母爱”之中,仿佛周围一个个带着诧异和同情目光的乘客并不存在。

这情景使我想起一篇报告文学里的情节:一位曾在劫难中失去了幼女的女指挥长,伫立在女儿小小的坟前,掏出带着体温的奶瓶,将乳汁一滴一滴地洒在坟上。女儿的坟上盛开着一朵野花儿,像女儿可爱的小脸庞,张开的枝丫像女儿张开了双臂,要妈妈抱。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文字依然令我感动。

如果与孩子共同面对死亡或危险,母亲们是会用生命,去换取孩子哪怕是一丝生的希望的!有支考古队发掘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古村落遗址,在村落人遭遇到一场灭顶之灾的现场,看到了一幕幕撼人心魄的场景——许多妇女的白骨紧搂着幼儿的白骨,千古未变的姿势告诉人们,远古那场大自然的劫难降临时,母亲们是用怀抱或身体保护着幼小的孩子死去的。

在这一点上,古今母亲并无二致。在上海的公交车上,有妇女抱着孩子坐在前门旁的位子上,车子突然一个急刹车,身旁的乘客发现她匍匐着跌倒在前面的车厢地板上起不来,孩子不见了。人们把她扶起来后才发现,孩子小小的身体正躲在妈妈的怀抱里。

母爱如此动人,但令人感慨唏嘘的是,在悲喜剧般的人生中,母爱并非都能收获孩子感恩回报的。因工作关系笔者曾经采写过织布厂里一位身患癌症的女工。她听说有些与她病情相似的患者,长期服用某种保健品后保住了命。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的她,很想去买那种保健品,但是,犹豫了再三还是舍不得买,把媒体为她募得和平时节省下来的几万块钱统统留给了儿子。然而,在她去世前后,她可怜的生命和灵魂却没有听到儿子叫一声妈!个中的隐情笔者知道一点,就是在女工去世前不久,她的宝贝儿子,因为妈妈舍不得给他买一辆时髦的山地车而正在怄气呢!

这类故事让人胸闷。好在人世间孝顺儿女总是占了多数。而且,在我们这个文明国度里,自古以来孝是作为一种美好的德行得到褒扬和尊敬的。有天与朋友喝茶聊天,扯到了怎么交朋友,有位老兄说,他了解一个人时,常常是先看他对父母怎么样的。他有两位山东籍朋友,是兄弟俩,哥在上海武警部队当干部,弟弟退伍后也留在上海,兄弟俩把父母从老家带到上海,百般照顾体贴。这两年,他们尽最大努力照顾身患绝症的父亲,想方设法使他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令这位朋友感佩不已,把他们当作了知心知肺的好兄弟。笔者所在区的组织部门走访干部,有一次特地到敬老院看望了一名中层干部的老母亲。原来这名干部除了肩挑着工作重担外,还克服困难,极其细心周到地照料着风烛残年、多病缠身的老母亲,甚至正常情况下还坚持抽空给病榻上的母亲念书读报。组织部门的同志在母子情深的感人细节和老太太的幸福笑容中,考察到了那名干部身上一种朴实而宝贵的东西。

不同母爱引申出的悲欢故事告诉我们,《红楼梦》里那首著名的“好了歌”,把“孝顺儿女谁见了”之错归咎于孩子们,是不公平的。除了值得赞美歌颂的人的本能之外,父母之爱更需要的是理性与智慧呵。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