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期的晋国温邑人。子夏是孔子的高足,于孔子去世后来到晋属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设教,专心教学55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术与教育事业,不仅开启了三晋儒学的先河,使三晋大地孕育出荀子这样的硕儒,而且不怀学派偏见,儒法兼容,对三晋法家思想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子夏对儒学发展的贡献,突出地表现为对诸经的传授。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子夏经学》中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洪氏所言,未必完全可信,但按诸有关材料,子夏与诸经之间的关系还是有踪迹可寻。
子夏《易传》,后世目录书中多有著录,《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以子夏《易传》冠首。《诗序》,是子夏对《诗经》的主旨所做的总论,郑玄作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都有“子夏序《诗》”的记载。于礼学子夏则长于丧服研究,撰有《丧服传》,是对《仪礼·丧服》所做的阐释和解说。于《春秋》,孔子曰:“《春秋》属商”(《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徐彦疏引《孝经说》),还称赞子夏“起予者商也”,这说明孔子作《春秋》时子夏的确参与其中并经常与孔子切磋学问,交流思想,受到孔子称赞的弟子很多,但能启发他的却只限于子夏一人。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羊传》、《谷梁传》也都出于子夏的传授。
子夏是孔学的重要传人和继承者,但他在接受、继承和传播儒家学说的过程中,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学派门户之见,实行学术自由,儒法兼容。在他的学说中确实包含了一些法家思想的萌芽和特征:首先,崇尚功利。子夏为莒父宰时,曾采取了一些促进生产发展、改善民众生活的措施,为此孔子曾批评他“无欲速,无见小利”,并告诫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其次,对“势”的重视。“善持势者,早绝奸之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再次,重“信”尚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信而后劳其民”;“选于众”。
知识渊博的子夏,西河设教,“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声势和影响甚大,不仅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而且对三晋之地的文化与学术也产生了直接而积极的影响。
西河地处战国时代的魏国,子夏又是魏文侯的老师,作为帝王之师,其声望和影响非一般学者可以比肩,他对魏国的影响显而易见。《晋书·束皙传》记载,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墓,发现竹书数十车,有《纪年》、《国语》、《易经》、《穆天子传》等,典籍丰富,类目众多,如此繁荣发达的魏国文化,当与子夏的西河之学有一定的关系。再从曾子指责子夏的三条罪状之一,即西河之民疑子夏为孔子,也可看出当年西河之学的规模和气势。
魏文侯魏斯,在青少年时就拜子夏为师,对他推崇备至。魏文侯遵循子夏“选于众”的思想,实施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拜“贤人”田子方、段干木为师,同时重用法家人物李悝、吴起进行变法,取得法制、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重大成就。由于魏文侯实施儒法兼用的策略,经半个世纪的治理,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史记·魏世家》赞扬魏文侯:“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卓越的思想家,他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博采众家学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荀子思想的渊源是否和子夏之学有关呢?荀子思想的来源极其广泛,其具体的师承关系很难进行考证,但受子夏“西河之学”的影响还是有迹可寻的。“在孔子之后的传经之学中,子夏一系的学说对荀子之学有一定的影响”,“荀子《易》乃继承了前人,而对其影响较大的或即子夏《易》学”。(杨朝明《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孔子研究》2002.5)
荀子是赵国郇邑人。刘蔚华先生认为,“荀姓族人可能散居在古临汾至新绛、临猗、解县一带。荀况的原籍大约就在这一带”。(《荀况生平新考》《孔子研究》1984.4)近年来还有指出荀子故里的具体位置就在临汾的安泽,这些地方都与子夏设教的西河相距不远,且荀子活动的年代仅距子夏百余年,荀子在去齐之前可能就生活在西河之学的影响圈内。荀况是儒家,但不是纯儒,他“儒法兼容”,提出了“隆礼”、“重法”,“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等思想,开创了礼法一体论的先河。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渊源是否可以追溯到子夏之学呢,是否可以说子夏之学是源,荀学是流,董仲舒的儒术是他们的实际继承者?不可否认,文化之间尤其是同一地域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传承关系的客观存在,高专诚先生在《卜子夏与三晋儒学》中曾说过:“像李悝这样的人物,很可能担当起子夏与荀子思想之间的传递者的角色。”尽管这种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战国法家源于三晋,而三晋法家的始祖则是子夏的学生李悝。李悝奉行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学而优则仕”的为学目的,曾相魏文侯、魏武侯两代,面对战国日益严峻的政治形势,他逐渐淡化甚至放弃了子夏儒学中道德教化的一面,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加强君主权力方面。为此,李悝首开战国变法之先河,在魏国成功地进行了变法。李悝的“废除官爵世袭制”、“尽地力之教”和“善平籴”等改革措施虽然是他的首创,但其师子夏重视功利、“选于众”思想的影响显而易见。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主张实行法、术、势兼用。韩非关于势的学说,主要来源于慎到的思想。慎到是赵国人,时间距子夏较近,重势思想的形成可能与子夏“善持势”思想的影响和启发是有一定的联系。韩非又是荀子的学生,在他的著述中,经常直接引用子夏的观点。这就说明,子夏之学不仅影响了法家的始祖李悝,也影响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杨秋梅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