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艺术人生 正文
张冰:用电影讲述主旋律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0-23 09:35:40

40岁的张冰担任过九部电影的编剧,而这九部主旋律影片不仅屡屡摘金夺银,还深受观众喜爱。

在刚结束不久的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仪式上,一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捧得了三项荣誉:他任编剧的电影《大河》获优秀故事片奖,电影《买买提的2008》获优秀少儿童牛影片奖,他也凭借《大河》捧得优秀编剧奖。

之前的5月5日,电影《大河》首先在新疆放映。到6月初,就取得了100多万元的票房成绩,有3万多人次观看了该片。

一部由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小制作电影,为何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电影的编剧功不可没。这位编剧是个年轻人,这部电影却已是他的第九部电影作品,而这九部电影,或获得了中国电影界的最高奖,或获得了中国电影界编剧最高奖。

他就是刚过40岁的天山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编剧张冰,一个用电影为观众讲述主旋律故事的年轻人。

《大河》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内地青年陈大河来到新疆塔里木河边,从事水利工作。当看到这条被誉为新疆母亲河的大河有时似脱缰的野马,给沿岸群众带来无穷灾难时,他开始着手治理。当他的儿子接过他的接力棒再次进行塔里木河治理时,却遇到了巨大的艰难。剧情就在陈大河父子两代水利工作者的情感与命运刻画中展开,呈现出塔里木河半个世纪的变迁,折射出新疆建设发展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讴歌了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影片中新疆塔里木河沿岸优美的风光、新疆各族群众纯朴善良的民风,以及对家乡建设的决心,都给看过影片的观众以强烈震撼。

面对如潮而来的赞美之词,张冰却淡淡地说:“我非常感谢我的父辈,是他们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是他们当年的行动感染了我,才有了这部电影。”

2008年春节前后,乌鲁木齐市博格达宾馆里住进了一个神秘的年轻人,他平时很少出门,但有时会在半夜跑出来,在空寂的街道上跑步、行走。那时是乌鲁木齐最寒冷的季节,空寂的大街上只听到他脚踏在雪上的声音。有时也有几位早起的环卫工人,但看到这个奇怪的行人时,都吓得大叫。

宾馆保卫部门的人小心地问他:“同志,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总是半夜往外跑呢?”当他们知道这是位电影编剧,正在创作一部电影时,笑着走开了。

“那一个月是我最难过的日子。在此前,我已经两次进入塔里木河沿岸采风,与许多水利工作者进行了座谈,了解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当我坐下来写时,却总是卡壳。有时是一句台词,有时是一场戏,有时是人物间的关系……没办法,只有在外面转转,想一想,让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说实话,作为电影编剧,我没有捷径可走,都是采用最笨的办法:下基层,勤采风。写作时在脑海里先把剧情演一遍。最苦时,为了一句台词,我卡了三天。”谈起那段日子,张冰目光游离,似乎望向很远的地方。

其实最苦的不仅仅是写作。2006年,当天山电影制片厂把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拍摄献礼影片的任务交给他时,他“大脑里一片空白”。什么样的切入点才能准确地展示新疆的巨变?到底什么才是值得人们倍加怀念的东西?

带着这些问题,他来到了塔里木河沿岸,像剧中的陈大河一样,环绕塔里木河寻找着答案。展现在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昔日波澜壮阔的塔里木河被渐渐沉积的泥沙抬高了,变窄了,许多地方已经断流。而大西海子水库是塔里木河中下游断流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水库曾经是塔里木河中下游流域工农业发展的命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当初浩大的工程设计逐渐显现出缺陷。如果炸掉拦水坝,那对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建设者而言,是一种怎样的否定?矛盾面前,当年的建设者和今天的水利工作者,以及张冰,都在不断地叩问着历史。

“那段时间比真正写剧本时还要苦恼。内心的矛盾与现实的痛苦,不断地冲激着我,让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最终我想:面对发展道路上的新问题,当年那些建设者的内心应当是怎样纷繁复杂而又激情勃发?面对几十年义无反顾的建设,在失误面前,人们需要反思吗?需要悔恨吗?”

张冰的这一番思索在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策划会上引起巨大争论,大家各抒己见,思想尖锐地交锋。白天悄悄地走了,夜幕降临时,这部电影终于有了原型:要赞美的应当是这样一群人,建国初始,他们满腔热血来到新疆,为了贫穷的老百姓能够早日吃饱肚子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他们经受风霜雨雪,饱尝人间甘苦冷暖,痴心不改。他们修建的水利工程造福百姓,但当历史的画卷翻到今天,当昔日的工程因为各种因素已经成为塔里木河生态恶化的毒瘤时,当年的建设者们陷入内心痛苦的挣扎;面对这条承载了父辈青春梦想的大河,今天的水利人同样开始了艰难的抉择。

主题的确定让张冰的创作进入佳境,他先后采访了近百位不同年龄段的水利工作者,历时两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剧本的创作。“这是我九部电影中最为辛苦的一次创作,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次创作,相信人们会喜欢这部作品的。”剧本交出时,张冰自信地说。

“你应该去干编剧。那才是你最好的岗位”

1992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的张冰,来到天山电影制片厂时,只是名场记。

“当时我也没感到自己有编剧的特长,只是按一般场记的发展之路慢慢在走。后来作了副导演。说句实在话,我进入电影编剧行列纯属偶然,而且是‘被逼无奈’。”

1996年,张冰作为副导演进入一部电影剧组,但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认为原来的剧本不行,必须重写。改编剧本的重任落在了年轻的张冰身上。

“那时候不懂什么,全凭自我感觉,就爽快地答应了。现在想想都后怕。因为剧组已经进入拍摄现场了,剧本一天写不出来就无法拍摄,那种等剧本拍摄的滋味,现在我是再也不敢接了。但当时不觉得,还很兴奋,终于可以写点东西了。”

一番奋斗苦写,剧本在只保留了原剧本人物姓名的情况下,再次投入拍摄,并最终拍摄成功。张冰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改编者名单中。

这时的张冰依旧是一位副导演,写剧本也是偷偷写,属于业余性质。其间,他有幸与《少林寺》导演张鑫炎一起合作,又遇到剧本先天不足的问题。与张鑫炎天天在一起的张冰,悄悄开始了剧本创作。当他拿出自己躲在房间里写好的剧本给张鑫炎看时,张鑫炎很惊讶。最终,后半部戏全是按张冰写的剧本拍摄的。拍摄结束时,张鑫炎意味深长地送给张冰一块当年最豪华的手表,并说:“你不应该干场记,你应该去干编剧。那才是你最好的岗位。”

张冰对张鑫炎的话并没当回事,回到天山电影制片厂后,他还是干自己的场记、副导演。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红遍中国时,剧组一行来到新疆,张冰陪同剧组人员在新疆活动。几天的接触,让著名电影编剧王兴东认识到张冰讲故事的才华。王兴东郑重其事地对张冰说:“你是干编剧的料,再别干导演了。男人最怕就是入错了行,你必须认真地考虑考虑。”

王兴东的话再次让张冰沉入深思。就在此时,与张冰合作多年的导演金丽妮找到他,希望合作创作一部电影。机遇就这样悄悄来到了张冰身边,他二话没说,立即投入到创作中,这才有了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编剧的电影《会唱歌的土豆》。没想到的是,第一次作编剧,电影就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儿童片奖。

“我真的很幸运,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遇到了合作愉快的导演。现在我已写了50集电视剧,十部电影,而此时,离我真正干电影编剧只有十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在中国电影界也是少有的。看来我真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一串闪光的足印

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坐在放映电影的小窗口前,静静地看着电影。因为家中没人照顾孩子,身为电影放映员的妈妈就把孩子抱到工作间,一边放电影一边照顾孩子。这孩子也真怪,只要有电影看,他是不哭闹的,睁着眼睛只知道看电影。

这个小男孩就是张冰。说起这段经历,张冰说:“这种看似没有目的的行为,其实培养了我对电影的一种感觉,一种融化在血液中的感觉,一种对电影节奏感、戏剧矛盾冲突点的感觉。当年的《少林寺》我看了47遍,剧中的台词我都能顺口说出,这正是当年张鑫炎导演感到奇怪的地方。”

看看张冰作为电影电视编剧所走过的道路吧。2001年25集电视连续剧《今夜无眠》由北京紫禁城公司出品;《会唱歌的土豆》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儿童片奖;北京电视台出品了他创作的三部电视剧:《咱老百姓之羊倌别克》、《咱老百姓之阿斯卡尔和他的舅舅》、《咱老百姓之燕子的夏天》。其中《咱老百姓之阿斯卡尔和他的舅舅》获得2002年骏马奖最佳单本剧奖,飞天奖最佳单本剧奖,亚太联盟电视节最佳电视剧(单本)奖。

2002年,张冰创作的电影故事片《微笑的螃蟹》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儿童片童牛奖。

2003年,张冰创作的广播剧《山海情深》获全国及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奖”。中国电影集团出品了他创作的电影故事片《潇洒走一回》,天山电影制片厂与华凌影视联合出品了他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公开你的秘密》。

2004年,电影故事片《吐鲁番情歌》获中国电影百年剧本征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被选送参加第59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2005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出品了张冰创作的电视电影《男人上路》,获2006年度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入围提名奖,以及200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数字电影奖、最佳编剧新人奖提名、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数字电影提名、2007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百合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三个奖项。

2007年,张冰创作了电视电影《雪猎》、《暮鼓晨钟》,其中《暮鼓晨钟》获2008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百合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三项奖。

也是在这一年,2003年采访时一群酷爱足球的少年再次闯进他的脑海,他创作了电影故事片《买买提的2008》。此片获2008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优秀体育题材电影奖、长春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奖、越南国际体育电影节大奖。同年,张冰还创作了两部电视电影《西北偏北》、《单飞》。

2008年,张冰创作了电影故事片《大河》,同时创作了另一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影片《黄河喜事》,正由山西电影制片厂进行着紧张拍摄。

正是这一串串闪亮的足迹,让张冰在中国电影编剧界名声鹊起。许多人主动找上门来,电视界的、电影界的都有,但张冰认为:“我还是最想写电影。电影展现出来的那种美妙的感觉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

他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还是不满足的,因为在他心目中,还有更大的目标。“电影是大众艺术,电影是综合艺术,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我努力奋斗下去的动力。”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