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艺术人生 正文
李维康:戏曲人生与祖国共前行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9-11 09:33:14

  11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2岁走进怀仁堂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演出,18岁因出演《平原作战》中的“小英”而崭露头角,毕业后进入名家云集的中国京剧院。上世纪80年代后,一个个大奖更是纷至沓来: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现代戏汇演主演一等奖、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首届“金唱片”奖、1993年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金奖……李维康的艺术人生让人钦羡,然而这位生于新中国诞生前夕,于新中国初期接受戏曲专业训练,并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却把这一切归功于时代的眷顾:“戏曲赶上了好时代,我生逢其时!”

  “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的日子令我受益终生。”谈及从艺经历,李维康总不忘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那时国家虽然处于困难时期,但我们这些学戏的孩子却无忧无虑享受着国家供给制,免除了一切学费、生活费。”在师资方面,国家不仅集结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戏剧表演艺术家,还把旧戏班子里的众多资深老艺人请到学校授课。“这不仅让原汁原味的京剧艺术得以传承,心怀感激之情的老艺人们更是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全身心投入教学。”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到1966年间,中国戏曲学校为戏曲舞台输送了大批人才,涌现出谢锐青、浩亮、刘秀荣、杨秋玲、刘长瑜、冯志孝、叶少兰等名家。而年纪最小的李维康,也在长达八年的学习生涯中汲取百家之精华,为日后辉煌的艺术道路铺下了基石。

  “文革”期间“八亿人八台样板戏”的境况让戏曲艺术日渐干涸,改革开放则打破了禁锢的思想,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的时代,李维康的艺术生涯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

  作为李维康新时期艺术开山之作的现代戏《蝶恋花》,1977年登上舞台后随即轰动梨园内外,引得全国上百个剧团争相排演。她以出色的基本功及形神兼备的韵味,一改“文革”“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套路,将杨开慧一角塑造得清新、刚毅,即使到今天仍被戏迷津津乐道。其后,李维康参与创排的《李清照》、《恩仇恋》等均成为京剧史上新编戏的丰碑,《秦香莲》、《宝莲灯》、《四郎探母》、《游龙戏凤》、《谢瑶环》等经典之作也一次次地将李维康推向艺术高峰。

  在改革的春潮中,李维康主动请缨组团进行全国巡演,身体力行地探寻剧团改革之路。“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激发演员的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京剧事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的十余年间,不管经济条件捉襟见肘,还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李维康都坚持把戏演遍了大江南北。与此同时,李维康潜心研究,对戏词进行精雕细琢的修改,对传统戏从服装到唱腔进行大胆改变,首次将电声配乐引入京剧、摄制京剧MV,并极富创新地将古代乐器编钟和埙加入到京剧伴奏中……“国家为我们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京剧艺术才得以不断前行。”李维康仍心怀感激地把一切归功于时代。

  半个世纪来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使李维康收获了了京剧事业的累累硕果,其德艺兼备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当选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维康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也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虽然逐渐离开了京剧舞台,但还能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为国家输送新一代的戏曲接班人。”谈到如今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生活,李维康备感愉悦:“在戏曲艺术大有发展前景的今天,能够回到祖国当年培养我的地方,用余热去回报祖国,我感到幸福而满足。”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