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月13日电 春风吹拂,繁花满枝。近年来,尖山区致力于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鼓舞人,从做好“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两篇大文章入手,努力开展一街道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活动,积极打造祥和楼院“名片”,精神文明之花在安邦河畔蓬勃绽放,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城区、省级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区等10余项荣誉称号。细看其中亮点,令人目不暇接。
社区舞台 好戏连台
尖山区在打造温馨、舒适、优美、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以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用楼院文化促进楼院建设,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在31个社区内成立了京剧团、民族舞、秧歌队、腰鼓队等20多支社区文体团队,开办了社区课堂和市民学校,请专家讲授保健养生知识、盆景花卉养植和家庭才艺等,组建了游泳、爬山、书法、集邮等12个兴趣小组,每年都举办“邻居节”、“婆媳节”等活动,使广大居民在学习工作之余,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已成了一种精神需要和文明的追求,做到了社区内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互助互爱在邻里间蔚然成风。
2007年8月,在尖山区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上,好戏连台,社区的京剧票友、舞蹈队、太极拳队等20多个艺术团体1000多名群众演员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让居民群众大饱眼福和耳福。中植社区成立了艺术团,编排社区二人转等形式活泼的节目,送戏下厂矿、进农村义务演出达60多场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文明新风。
市民学校书香飘溢
中植社区成立了市民学校,每年举行学习型家庭读书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学习活动,并建起了社区图书室、活动室、宣传阅报栏和学习广场等学习设施,倡导“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理念,涌现了一批学习型家庭典型。
李林持之以恒,读报、集报50多年,自2000年至今,收集报纸3000多份,几百余种;徐凤香醉心于京剧资料收藏,集有京剧名家流派唱腔音像带、光盘等400多盘,还为社区培养了一支业余京剧队;爱好种花养草、书法和编织的赫文华、张怀仁家庭分别带头组建了社区花卉盆景组、书画组、编织组,带领居民共同美化家园、美化生活;社区居民武心田担任义务“讲师”20年,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资料,为社区居民讲授天文、地理、时政等各类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在典型家庭和个人的带领下,中植社区逐步形成了“人人是学习之人,家家是学习之所”的良好氛围,社区居民在阵阵书香中提升了品位,丰富了生活。中植社区被省组织部等部门授予先进社区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祥和楼院 温馨和谐
1990年,4号大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楼院党小组。楼院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居民自筹资金20多万元,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楼院广场和10多个花坛,设置了宣传栏,出台居民公约,大家齐动手美化家园,在各楼道内悬挂设计精美的图板画,把花卉摆进了楼道。宣传文化知识、介绍健康常识、张贴“温馨提示”……一个楼道就是一个文化长廊。
每到重大节日,大院还举办升旗仪式,整栋楼一家一个代表,服装整洁,站在庄严的国旗下,高唱《国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八月十五,大院还举办“中秋团圆节”,46户家庭欢聚一堂,共叙邻里情谊,尝尝刚从葡萄架下采摘的提子,品品刚刚酿好的枸杞酒,举办书法、象棋、扑克、跳棋等游戏活动,一片欢歌笑语。整个大院楼在树中,人在绿中,形成春有绿、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特色,成为全市的祥和楼院典型。
通过组织开展“环境·家园”主题活动,评选“绿色家庭”和“环保家庭”,倡扬环保理念,营造家庭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使社区更加文明,楼院更加整洁。
和谐的社区,祥和的楼院。置身其中,安居、兴业、发展,尖山区大步走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加速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