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抚今追昔三十年专题 正文
民生工程 造福百姓 ——访原市政协副主席陈宝璋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2-10 15:29:10

  东北网双鸭山12月10日电 30年,弹指一挥间,双鸭山市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数据上看,双鸭山市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呈现出数十倍增长。从直观上看,城市越来越美,功能愈加完善,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深深地烙印着我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变迁。

  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原双鸭山市政协副主席陈宝璋。陈老退休已有10年,今年72岁。在谈起我市30年来的发展变化时,精神矍铄、思维敏锐的陈老,向记者讲述了他记忆中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今日“美丽神鸭”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60年代,双鸭山市当时只有新兴大街一条用石头铺成的路,车子经过时颠簸不已。晴天,汽车一过,那是灰尘满天飞;雨天,虽说没了灰尘,却是水、泥四溅。冬天,从家家户户那低矮的草房、泥房的烟囱里冒出的煤烟弥漫在空气中,想不闻都不行啊!那时楼房对于整个双鸭山的老百姓来说是一种奢望,人们怎么也没想到,现如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能住上宽敞明亮、温暖舒适的集中供热楼。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双鸭山市先后投资修建了文化广场、新兴广场等一大批关系民生、改善民生的工程,随之而来的站前广场、人民广场、体育广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市民的热烈期盼中也相继投入了使用。今年10月双鸭山市新修建的东湖、建设、奥体、轮滑广场更是一座比一座大,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休闲需要,完善和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陈老动情地说:“现在,走出家门没几步远,就可以看到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在广场上,老年人在悠闲地散步、娱乐,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停留在他们脸上的那满足的笑容,那幸福的喜悦,就是我们城市发展最好的见证。”

  虽说,人过七十古来稀,但陈老却是那种闲不住的人,仍不遗余力地为我市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努力和热情。2002年我市正式成立了老区促进委员会,这又为陈老更好地发挥余热提供了广阔舞台。在陈老的心中始终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双鸭山市经济将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人们会更加安居乐业,各项事业也必将走向更加发展和进步的明天。

  陈老告诉记者,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做出的承诺。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今年初,市政府提出66项利民实事,其中包括就医、就业、城市建设等与老百姓密切联系的实事大事。随着近几年我市沉陷区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泥草房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安居工程的实施,我市民生工程硕果满枝,居民的幸福指数也节节攀升。

作者: 廖玉秀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