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1月30日电 “过年有饺子吃不等于一年有了生计,是‘一帮一’让我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没有‘一帮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尖山区贫困居民张继平感慨地说。
两年前,党员王景涛与张继平结成了帮扶对子后,先后安排张继平到德政小区做了勤杂工,其爱人到小区打扫楼道,今年又借款6000元帮助他启动了养猪项目,当年就收入10000元。在第二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中,尖山区改变了以往为贫困户送钱送物的输血式帮扶模式,更多地注重上项目、兴产业、建基地、抓延伸,增加“造血”功能,为许多困难职工描绘出美丽的生活蓝图。
目前,全区结对帮扶的880户现已全部脱贫,脱贫率达100%。张继平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在引导上项目过程中,他们采取帮能人、扶大户、兴产业的措施,今年,随着公立村奶牛项目和公立、双兴、窑地、长安4个二元种猪项目的相继上马,以双兴牧业为代表的一元种猪项目到4个村屯的二元种猪项目,再到以各家各户散饲的三元生猪和生猪深加工项目,一条生猪繁殖、饲养、加工、销售相衔接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在一些大的养殖项目建设过程中,尖山区领导主动帮助寻找场地,提供政策咨询,协调争取贷款,为业户提供土地50多亩,无偿给予扶持资金80万元,并无偿提供种猪防疫服务。由于项目起点高、规模大,吸纳了大量人员实现就业。
为给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尖山区建立了15个扶贫基地,其中养殖基地6个,种植基地2个,其它产业基地7个。如建鑫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王艳琴虽然下岗,但很有经营头脑,就将其列入第二轮“一帮一”扶贫对象,在建鑫社区党支部书记付喜凤的帮扶下,王艳琴于2004年4月在八马路开起了第一家翰皇擦鞋店,第一个月营业额就超过了6000元。摆脱贫困的王艳琴没有停步,又在三利市场、双鸭山发电厂开设了两家翰皇擦鞋店,安排下岗贫困职工及待业人员20余人。这些基地的建成带动了更多下岗人员实现间接就业。
为了增强贫困职工的就业机率和自主创业本领,该区还委托和指定了家政服务、酱菜加工等4个扶贫培训基地,进行再就业培训。彩霞保健按摩培训中心由下岗职工倪喜纯、高彩霞创建,建立初期,就得到了区工会、就业局等部门的热心帮助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该中心自2001年起以定期和随到随学、循环教学等方式培训学员690人,其中下岗贫困职工320人,学员经考试合格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如今该培训基地所培训学员遍布我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