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态双鸭山打造绿色家园专栏
东北网双鸭山3月20日电 一条宽广平整的柏油路直通佛母山下的双兴农业生态园,来景区旅游的自驾游车队和旅游大巴排成了长龙,佳木斯、哈尔滨人来了,北京、天津人来了,连大鼻子“老外”也跟着来了……
在提子园,亲手采摘玛瑙般剔透的新鲜提子;在花卉园,亲眼欣赏人工培植的奇花异草;在广龙生态园,那一枝枝青藤上结满的台湾圣女番茄,犹如一颗颗晶莹的“红宝石”,让人垂涎欲滴。随着导游的引介,游人们在这里仿佛吃上了一串颇具东北风味的“糖葫芦”,感受就两个字:香甜。
颇具活力的乡村旅游热,让尖山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收到了旅游产业与村域经济并驾齐驱发展的喜人效果。
让农业生态园成为双鸭山的“后花园”
寒冬季节,记者来到双兴农业生态园,仍可见它的景观奇特与生态魅力,真是无愧于人们赋予其双鸭山“后花园”的美称。已成为省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这个农业生态园,占地面积9.8平方公里,累计投资超亿元。提子园、花卉园、湖心岛、中道寺、广龙观光园等,汇集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商务会议、宗教文化等于一身的20多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点,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大手笔的投入,换来的是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不菲的经济收入。双兴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树江说:“农业生态园不仅为观光者提供了一顿丰盛的乡村‘旅游大餐’,增加了区域外收入,更是‘一招’破解了一直困扰尖山区的旅游景点不成规模、农民增收潜力小的两大难题,激发了村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从“单出头”到“二人转”再到“三张牌”
传统农业——“卖山头”、“卖山货”——生态、文化、旅游,双兴村人为了发家致富,曾历经过“三级跳”。
农业生态园建成后,双兴村一条道跑到黑的思路彻底开窍了。
开发荒山,植树造林,种花栽草,构筑风景、风光园,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还原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人文资源等,通过创新,区、乡、村联手不断提升旅游品位。
围绕生态园,开展提子采摘节、民俗风情展示、赶庙会等一系列旅游推介宣传活动,激活了尖山区“假日经济”;与多家旅行社合作,线路互联,客源互流,把旅游景点串成吊人胃口的“糖葫芦”式旅游线,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目前,全区年接待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
慕名而来的游客说:“这里环境优美、青山秀水,旅游项目独具特色。你瞧,公路沿线的矿山企业和有污染企业都被关闭了,而且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到这里旅游一趟很舒心,也值得。”
旅游经济圈凸显“黄金效应”
乡村旅游产业,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可谓带富了农民,强壮了村屯。
往昔,习惯于“土里刨金”的泥腿子们,抓住机遇,纷纷“洗脚上岸”,充分利用起生态、文化这些软件,为乡村旅游产业注入特色元素。农家饭馆、农家旅社、土特产店、旅游工艺品店,一个接一个的办起,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了。如今,双兴村有80%的村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农闲、农忙时都有活干,生活真是越来越富足,越过越有滋味。
洪波山庄是双兴村农民投资几十万元建起的新旅游景点,6个养鱼池,1000多只散养的山黄鸡,旅游旺季每天吸引百名游客前来山庄垂钓、游玩、聚会。
在100亩荒山上引种了两万株美国提子的刘倩溪,连续举办了三届美国提子采摘节,吸引10多万游客入园观光采摘。
乡村旅游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与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双兴村一跃成为有名的“旅游村”。2005年,全村总收入5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被评为省级“发展农村经济示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