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3月27日电 稻谷飘香,淌金生银。40多万亩,亩均产565公斤。2007年,垦区种稻大场——友谊农场水田面积和单产双超历史。
借稻光,发米财。亩均效益近300元,稻农户均收入超万元。种水稻,友谊遍地“冒富哥”。
场大,土地多,能打粮食。友谊农场,全国“榜上有名”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全场150万亩土地,粮豆年总产实现40多万吨,可谓产粮大场。然而,粮食满仓,兜里却瘪了。为啥?一产量低,二没效益,三不好卖。总之,种出的粮食不值钱。
土地还是那么肥沃,要想翻身把家富,靠啥?旱路不通,走水道。
天蓝、水净、山青、气爽,生态环境无以伦比;地势平坦、土质优良、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配套,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论产量,水稻是普通旱田作物的3倍还多;看效益,普通旱田作物不足水稻的一半,咋算水田都胜大田一筹。于是,认清形势的友谊人甩开膀子,卯足了劲儿,嗖、嗖、嗖地“旱改水”。
田间沟渠、道路配套,机井位置、池埂宽度规范。水田地,用激光平地仪平,整出的标准,一个字“高”。省时、省工、省力,这样种稻,哪有个不抢?其实,友谊农场发展水稻产业也曾走过一条坎坷波折之路。起初,老式抛种法和小棚育秧,弄得水稻产量和品质总也上不去。一年到头,稻农累够呛,白忙活。而后,友谊人明白了,种稻光凭胆识不行,还要靠头脑。
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科学规范化的种、管、收新模式引进来了;高棚育秧、旱育稀植、钵育摆栽,全过程机械化等先进栽培技术运用上了。统一供种、种子包衣、育苗精播种,100%;优质高产品种、大中棚育苗、机械化率、老稻田黑色越冬,100%;蒸汽催芽、叶龄诊断、节水增温,技术高新,水稻增产助力;增雨防雹,航化作业,抵抗天灾,种稻风险消减。
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规范化建设、市场化经营。发展至今,水稻生产,友谊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播种、育秧、插秧、收割。时间与技术,都有标准可循。千家万户,采用一个科学种稻标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现代化的科技示范园区成了稻农敞开的“课堂”。
原种繁育基地弄出的稻种嘎嘎纯。量高质优,种出的水稻,名声响亮。
技术员,保证技术;示范户,带头示范。种水稻,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明白人”。种稻,早插、早收割;新米,早磨、早上市。友谊人种稻,还讲究一个“早”。
产量节节高,效益蹭蹭长。如今,友谊水稻亩产千斤,成了平常事;“闹”个万八千,种稻户轻松不费劲。腰包,鼓起来;心里,美起来。功劳,自然当归“铁杆庄稼”——水稻。
大米,走出龙江,走向世界。友谊人,心大志高,总不满足。这不,目光又盯向绿色有机化和水稻产业化。从“粗”走向“绿”,建设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让水稻更“打人”,改单纯卖原粮为精深加工,使大米更来钱。
多种、多收、多赚钱。老稻户,扩种水田;新稻户,抢种水田。2006年,达到32万亩;2007年,蹿到42万亩;2008年,猛到47万亩。总耕地面积,三分天下有其一。
火起来,走“牛市”。如今,水田在友谊成了“香饽饽”,许多人脑袋削个尖愣往里钻,但还是有人抢不上槽,这真是稻“涌”友谊,民富场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