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5月12日电 “听民生,解民意,顺民心,正行风,树正气,促发展,您这里正在收听的是双鸭山市纪委、市纠风办与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行风热线’——中波(AM)1179千赫,热线电话4227171、4227172、4227151、2637701……”
从2003年5月11日起,每周日清晨的黄金时段,“行风热线”节目在煤城百姓的热盼中如约而至。同样,在每周不同时间,集贤县、友谊县、宝清县和饶河县的“行风热线”节目也随着电波传遍广袤的神鸭大地。
“平等的对话,真诚的交流;政策的阐释,疑难的解答。”耐心细致地询问、亲切关爱的话语、及时快速地解决问题……
“行风热线”,把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一把手”轮流请进直播间,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解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受理举报和投诉,简单问题当场表态解决,复杂问题承诺解决时限,有询必答,有诉必受,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行风热线”,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展示部门形象,倾听百姓呼声,接受群众监督,促进行风建设。”贴民心、顺民意、排民忧、解民难、得民心……
“行风热线”,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专门机关的监督于一体,紧贴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贴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群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成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渠道,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平台。
到今年5月11日,双鸭山市的“行风热线”节目已经走过了整整5年的历程。
5年来,双鸭山市开办“行风热线”栏目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4个;累计播出560期,参加部门1354个(不计重复部门);5年来,通过“行风热线”平台,全市共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9179个,目前已解决问题9156个;双鸭山市各部门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3642件,整改问题183个。同时,查处违纪案件3件,受到党政纪处分1人。
咨询答复率100%,反馈率100%,诉求问题解决率98%。“行风热线”,在双鸭山市已经成为方便群众、监督政府部门的快速投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民心线”,推动政府改进工作的“监督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线”。“行风热线”,在双鸭山市已成为市、县广播电台及其他媒体的“金牌栏目”,被群众誉为当地的“焦点访谈”。
畅通群众咨询诉求“绿色通道”
遇到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慢作为、作为差、乱作为怎么办?想投诉,门难进;要信访举报,事情太小不值得。
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尴尬难题,因为有了“行风热线”,得以迎刃而解。
自2003年5月开通“行风热线”以来,双鸭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办好这个节目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督办、狠抓落实。
发挥媒体优势,实行多媒体联动。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行风热线”播出时间由过去的70分钟延长到90分钟,覆盖面由一条增加到直辖四县全部开办了热线栏目。参加媒体由市广播电台一家逐步拓展为双鸭山日报社、市广播电视报和市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沟通反馈时间更充分、渠道更广泛、形式更灵活开放的良性互动平台。
贴近中心、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行风热线”的内容不断丰富。从“倾听民声,释疑解惑,解决民难“向”体察民情,凝聚民心,汇集民智,实现民愿,推进民主”转变,从当初的受理和解决问题单一功能,逐渐发展为政策咨询、问题投诉、意见建议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联系反馈平台,群众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反馈、去解决,做到了“热线”事事有回声、件件有结果。直播与热线相结合,形式趋于多样,常办常新。市纠风办和市广播电台分别设立一部日常热线电话,用以解决直播日期和时间的限制,充分满足群众所需;今年市本级热线固定上线部门97个,新增单位21个,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优质的服务,全市范围的纠风信息渠道、群众投诉举报和处理体系更加通畅。
在现场直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行风热线”走进乡村、走进社区、下厂矿大型户外直播活动,直接地面对群众与生活。2006年6月在热线进社区户外节目中,由双鸭山市长、市纪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带领《行风热线》栏目组和市建设局、环保局、劳动局、房产局、教育局、民政局、沉陷办等14个职能部门走进岭东区北山社区,在近2个小时的活动中,解答和处理了观众和热线电话提出的涉及养老保险、房产交易、沉陷区治理等22个问题,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解决群众“所盼所求所急所难”
听民言、知民愿、解民忧、顺民意是政风行风热线的基本功能。双鸭山市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可谓:“一人发问,万人关注;一人解答,万人受益”。立行立办,快速解决群众所盼所求。每期“行风热线”节目直播,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各参加单位的主要领导在其职责范围内可以马上解决和处理的,当场答复或当场部署落实解决,不能立行立办的要说清理由。
在和风细雨的交流沟通中,双方的距离感消失了,对立情绪没有了,感情拉近了,话说到一块儿了。限时办结,强力约束解决群众所急所难。群众曾通过“行风热线”反映的市区煤场污染环境问题,双鸭山市纠风办立即责成市规划、煤管、环保、城市执法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调查研究,要求他们拿出具体方案,限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几个部门的密切配合,迅速启动了市中心区43家煤场向边远城区搬迁工程。 9个月后, 30多年来影响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痼疾彻底得到解决,群众拍手称快。
去年11月份热线节目中,有群众反映路灯不亮、居民区道路施工后没有回填,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当天节目结束后,相关部门的领导便赶到现场,安装了灯管,铺平了路沟,群众非常满意。督办反馈,推动群众所急所盼问题的解决。对“行风热线”中群众提出的问题,都纳入督办反馈体系之中,在每一期直播节目过程中,市纠风办都要派人到现场了解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求和具体解决情况。同时,在每期节目播出后编辑一期《行风热线专刊》,及时报送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参阅,各媒体定期向群众反馈办理情况。
目前,已健全完善了热线电话受理制度、督办反馈制度、记者跟踪采访制度、热线宣传报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目标考核制等,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促进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稳定,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标本兼治优化发展“软硬环境”
“行风热线”促进了部门和行业自身建设,改善了部门和行业形象,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
抓作风转变,改善服务环境。为减少由于工作作风问题引起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转变工作作风的若干意见》,创办了市级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为市民群众和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在全市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测评执纪执法部门、基层单位测评领导机关、服务对象测评窗口单位等“五测评”活动,对重大建设项目采取了定目标、定责任、定人员、定时限、定措施和包项目、包服务、包效果“五定三包”责任制,全程跟踪服务。
行风是群众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抓行风整治,给“热点降温”,改善社会环境。为解决“两难、两贵”问题,出台了《双鸭山市关于解决群众就学难就医难的实施意见》,对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从业规范作了比较严格的规定。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三乱”问题,除相继处分了10余名对教育“三乱”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小学校级领导外,又相继制定出台了《双鸭山市治理教育“三乱”的“五四三”规定》、《关于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八条意见》。
如今,双鸭山市高中择校生比例逐年降低,市区高中择校生比例由50%降为30%,矿区高中取消了择校,解决了矿区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去年市区高中增加招生360人,相对减少家庭支出37万元。1872名外来务工等人员子女在市区入学享受到了优惠待遇。
在医疗卫生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质服务措施:对低保家庭、残疾人、未纳入医保的老年人免挂号费、检验费和手术费减免10%、床费减免3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共计145种;同时,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在节目直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人举报、万人监督,处理一人、警示一片的强势舆论氛围。
“行风热线”开办之初,反映和举报执法不公、不严和乱执法、乱罚款等方面问题的很多。于是从严监督检查,改善法制环境,加大惩处力度,先后有6名公安干警因执法不严、违法办案受到了党政纪处分。此外,还建立了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接待投诉举报,全程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由于历史原因,双鸭山市在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方面的欠账很多,吃水难、行路难,甚至如厕难成了一段时间内群众上访和在“热线”上要求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抓利民行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从2004年开始,双鸭山我市每年都开展以办实事为主题的利民行动,每年都确定再就业、扶贫解困等利民行动10项、30件以上。仅近三年来,通过利民行动,全市共安排下岗再就业人员35000多人;帮扶贫困群众脱贫3980多户、14000多人,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入库535万元,为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21万元;改造城区道路百余公里,解决了16000多户、5万多名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等实际问题;安置沉陷区居民5000余户,化解了一些历史遗留的老工业企业职工待遇问题。
“行风热线”栏目的开办,不仅开通了一条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也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搭建了一座广阔的平台,真正起到了“为百姓解难、替政府分忧”的作用,一个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