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而精深,正是华夏的文明,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自信、包容、刚柔并济、果敢、凝静而胸怀浩瀚的品质,使之多个民族和谐相融,历经数千年,演绎着知性‘人生’,启动着未来的每个瞬间,才有今天的自强不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莹如是说。
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失落现象的焦虑,耿莹发起成立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任重道远——这是耿莹对中国文化遗产现状的一句话总结。
唤醒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身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耿飚同志的长女,耿莹说,自己时常会感受到上一代人给予的影响——学会自立自强,凡事多为别人考虑,想着多为人民群众做事。正是这样的成长历程与环境,铸就了耿莹坚忍的性格与敢想敢为的闯劲。而多年的从画经历,似乎在这位革命后代坚强的眼睛里,融入了些许诗意的光泽。
聊及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年近七旬的耿莹竟无法掩饰激动之情: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习俗、传统节日、山河风貌、名胜古迹、礼仪情操、工艺服饰等,有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景泰蓝工艺、合和文化……截至2007年6月,我国已有35处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老一辈革命家打下了江山,建设了中国,也力所能及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和平解放北京城就是一个明证。
然而,面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耿莹却忧心忡忡。由于保护不力、开发过度,中国面临着部分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危机。人文古迹、传统文化因为各种原因遭受了严重的损伤,比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现在只剩下2500公里。提及锁阳城、龙门石窟等宝贵的人文景观,奇妙的构造形态无不令世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用于这些超凡艺术建筑的雕刻工艺,业已失传。如今,在敦煌前流连忘返的游客与专家,都清楚地看到这些历史文化真迹正在经受时间与风雨的考验,如不加以科学、完善的保护,完全有可能风化、变质甚至消失。
基于对文化遗产珍惜与保护之心,近年来,耿莹与多位同仁一起,奔赴全国各地考察文化遗产情况,组织了与德国特里尔文化遗产保护团体的交流会,希望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找到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解决办法。《中华遗产》杂志就是耿莹极力支持和推荐的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杂志,旨在提高全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去年底,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正式成立。耿莹表示,作为我国第一个以公开募集资金形式成立的公益性组织,刚刚成立的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将以唤醒全社会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己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遗产,发展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协助政府推动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为宗旨。她愿意并呼吁,所有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有识之士共同承担这份历史的重任,共同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文化遗产,能够子子孙孙地传承下去。
将“庆阳香包”推上北京双年会
耿莹从青年时期就热爱中国文化,并投身弘扬中国文化的队伍。37岁时,她才开始专攻国画。不过,她的画风却颇得业界好评,创作的《听琴》、《文姬归汉图》、《游园惊梦》等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美展。不过,耿莹在创作的同时,发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存在于广阔的民间。
2006年5月,耿莹陪同母亲赵兰香女士回甘肃庆阳老家探亲。当母亲看到家乡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贫困上不起学、学校条件艰苦、教育设施落后的现状之后,毅然决定将耿飚和自己一生珍藏和收集的字画拍卖,所得35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家乡品学兼优的贫困女童完成学业。
这件事情对耿莹触动很大。国家正在发展与强大之中,许多贫困地区需要人们伸出友爱之手,同时,那里许多被人遗忘的文化遗迹也需要人们去尽一个民族后人的责任。在家乡,耿莹与母亲及庆阳旅游局一起策划,将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庆阳香包”刺绣工艺品在北京的双年会展上推出,使这项民族艺术得以更大的发展。其实,耿莹早已自觉承担起了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在贵州关岭县发现的裸露的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以及一个完整的27米长的鱼龙化石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在积极推进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功建立上,耿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考察云南孟连文化旅游资源,并援建“孟连县民族文化博物馆”……耿莹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努力,数不胜数。
保护文化遗产
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通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耿莹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重大的、长期的、全民性的伟大工程,单靠基金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支持、全社会的关注、大量人财物力的投入是保护现有文化遗产的迫切之需。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需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使流失到海外的文化遗产回归祖国。同时,唤醒全国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我们的遗产保护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耿莹表示,中国文化遗产遍及祖国大地,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就像抗战时期的口号一样“人不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的理想就成功了一半。
而关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发展规划,耿莹女士介绍说,基金会将开展方方面面的工作,抢救各类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拍摄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举办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政府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而对于保护抢救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仅要用文字记录,还要运用影像等各种科技化的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的、动态的、立体的、原生态的保护。
目前,基金会已拟定几个重要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实施相对长期的支持。不仅如此,基金会还将陆续开展若干围绕保护文化遗产的大型活动。包括以寻找和保护为主旨的“文化遗产万里行”;以普及和宣传为主旨的“中国文化校园行”;以“北京地区文化遗产标识系统”为起点的“文化名城名镇的标识系统工程”;与奥运相结合,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华夏儿童民族艺术展演”;以保护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儿童歌舞剧“小藏羚”;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同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的“保护东亚传统造纸工艺与纸张修复工艺项目”,将是中国民间组织第一次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此外,基金会已于近期以实际行动,以保护位于丝绸之路上瓜州县境内的“东千佛洞”和“锁阳城遗址”为重点,开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瓜州文物保护工程”。
耿莹表示,这些活动都坚守一个主旨,就是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让大家从被动到主动,从意识到行动,将保护文化遗产当做每个中国人必须的事业。耿莹说:“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将亲自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与活动过程,在这种参与中去感受中国文化历史的悠久、撼动自我心灵的同时,将以持续激昂的热情,去影响身边的、眼里的每个人,让中国历史文化在现实中永不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