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开复近影 |
他,曾经是微软全球副总裁。
2005年7月19日,Google任命他为中国区总裁,同时负责组建(中国)产品工程研究院。就在同一天,微软一纸诉状,把Google和他一起告上了法庭。与微软的这场官司,使他成为2005年的热点人物。他就是现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势要“追随心的选择”在中国创一番事业的李开复。
我为什么“不务正业”
“浓郁的中国情结”,是人们谈论李开复时用得较多的一句话。一次,李开复在清华演讲,一名学生问他为什么回中国工作时,他回答说:“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我希望,当我年老体弱时,回首往事,我会很自豪,因为我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我希望,当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人们想起我时会说,李开复曾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这样,我就会觉得没有虚度这一生。”
有位同事后来说:“开复终于把这句话说出来了。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我能够感觉到,他心里有这句话。”很多人不明白李开复为什么“不务正业”,对中国教育投入那么多的关注,其实答案就在这里。是对自己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觉,让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吁,不厌其烦地演讲、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很多人说,李开复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的父亲,他是“背负父命前行的人”。的确,有一些影响是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就悄悄渗入了内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父亲把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房中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条幅留给了李开复。这些年来,这幅字陪着他往返于中美之间,他一直在用心体会着这幅字的内涵。在待人接物上,李开复有着典型的中国表现:温和、含蓄、不卑不亢。但有一次,当一位作者在书中用“这个美国人”来描述他时,他在这几个字的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线,又在旁边画了一个问号。他的强烈的反应给该书作者留下极深印象,并让作者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心境:李开复显然不喜欢别人把他当作“美国人”。
听从内心的召唤
谈起在大家眼里这场火药味十足的官司,李开复却轻描淡写地调侃到:“我并没有闪电辞职,却被闪电起诉。而这一切让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减肥办法。”
谈及微软,李开复表示,微软是家非常了不起的公司,他在微软学到了很多,终身受益。但他也表示,Google是一个让他震撼的公司。李开复曾说:“中国有许多很优秀的青年,如果我能把Google的文化带入中国,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Google中国的奇迹’?是不是可以帮助中国青年创造未来多个‘中国的Google’奇迹?”
当他在自己的论坛上看到有位学生提出,“最后无论微软、Google、开复的纠纷如何解决,最后的真正赢家是中国青年。”李开复发出由衷的感叹:“知我者,学生也。”
2005年7月5日,李开复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就是:“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
“我之所以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是因为他们相当支持我继续帮助中国学生。我最喜欢回到中国的一点,就是可以面对面地帮助中国学生,不必只靠一个虚拟论坛。”开复学生网上的这封信做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今,李开复重又回到中国,正式就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他有一个打算就是,招收50名“关门弟子”,亲自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不是什么都可以放弃
由微软到Google,用李开复自己的话说,是“积极的选择”。正如他在访问时所说的,“我倒不是想离职。微软是一个很好的公司,我在微软工作挺快乐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总是满于现状,不愿意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他就不会得到更多。”
有选择,必定有放弃。但对李开复来讲,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放弃。“我觉得有些事情是不能放弃的,一个人的价值观,对诚信的执著,热爱自己,家庭、朋友,这些我认为是不可以放弃的,其它的我觉得都是可以去追求或改变的。”李开复说。
他也在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表白”,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情,周末时间都是李开复的“家庭时光”。在家里陪家人时,为了“全心全意”的陪同同时不耽误一些事情,他便常常在她们还没起床,或者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韩剧时,悄悄地在电脑前处理一些工作,而当她们召唤他时,又总是在第一时间若无其事地走过去陪她们。“我们全家都很喜欢看影视剧,比如前段时间热播《Friends》,于是就买了DVD回来,家里唯一奢侈的,就是一套可以和电影院媲美的家庭影院。”李开复如是说。
李开复小传
李开复,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曾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61年生于台湾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