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春天的种子,就没有秋天的果实;没有美丽的心灵,就没有温暖的世界。爱是一粒种子,她能结出奉献的果实;奉献是一枚果实,裹着无数粒爱的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是奉献的影子。
2007年12月12日,寒冷的天气,温暖的情意。
下午13时,双鸭山日报社三楼会议室爱心捐献眼角膜签约仪式庄严地进行着。这场由双鸭山日报倡议组织的公益行动将为黑龙江省眼库贡献21位志愿者名单。
“特别感谢大家前来参加由本报倡议的爱心捐献角膜签约仪式。自本报‘帮办’连续推出宝清县朝阳乡身患重病的33岁农家女桑贺梅渴望捐献角膜的系列报道后,已经收到数百个读者电话和网友留言,社会各界的读者们纷纷表示希望也像贺梅一样成为一名爱心捐献角膜的志愿者。一股股爱流涌动,一颗颗爱心表达,深深震撼了我们。作为新闻媒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推动这件感动双鸭山的爱心行动,并使我市的爱心捐献角膜的渠道更为通畅。”帮办记者王崇飞首先向志愿者们真诚致意。
身患重病的窦俊章来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曾经通过看电视看到爱心捐献眼角膜的壮举,很长时间一直在思考这件事,身后能把光明留在人间,多好。”谈起爱心捐献,几度哽噎难语。
双鸭山煤炭总医院眼科护士长韩艳春来了:“很早就了解到有许多盲人对眼角膜的渴求及捐献眼角膜方面的知识,我也发现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或其他原因,主动承诺捐献眼角膜的并不多。特别是当我得知双鸭山日报社倡导捐献眼角膜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于是决定身体力行,签约捐献眼角膜,以此为破除迷信、奉献爱心做出自己的努力。”
个体业户孔祥娟来了:“在我的世界里有一种动力推动我前行,就是贺梅姐姐的爱心和义举。贺梅精神,让我领悟到这个道理,看到了自身的价值。现在,我终于能向她一样,体现自己的价值,感觉轻松愉快了不少。希望通过你们这个平台,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着爱,让光明永留人间。”
本报记者何海波说:“捐献遗体是由来已久的愿望,一直没有可行的途径。原计划,我家四姐妹今年或者明年二月在哈尔滨或者北京聚齐,实现我们的愿望。知道单位举办了这次活动,欣喜地参与其中。器官是有生命的。当灵魂消逝,而你曾经生命的一部分却没有随生命的逝去而终止使命,它依然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由此,使得他人获得生存、健康与光明的希望。这是一件让人欣慰而美妙的事情。”
……
当包括双鸭山日报社领导和新闻工作者在内21位志愿者庄重地在志愿捐献角膜《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按上红红的手印的时候,热烈的掌声响起来,浓浓的温情洋溢着,一颗颗爱心在感动中相互传递……
与其化为灰烬 不如留下光明
“人人享有看的权利。”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十年前就提出的口号。靠什么让人人享有看的权利,除了医学科技的进步外,还要靠我们所有人的爱心。
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后捐出了角膜,将生命最后的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他的崇高风范已永留人间。
阿城女记者闫阿红是我省首名成功自愿捐献眼角膜者,她的两只眼角膜让古稀老人再次看到了亲人,让莘莘学子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如今,受益者哈工大学生许国兵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并供职于著名的大亚湾核电站。
桑贺梅是双鸭山151万人中普通的一员,是双鸭山第一个无偿捐献角膜的志愿者,也是双鸭山精神的体现。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小,但爱心却是可以传递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桑贺梅那样献出一份爱心,我们这个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希望的城市,我们的社会一定是和谐的社会。
与其化为灰烬,不如留下光明。让我们崇尚文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奉献爱心,身后留下角膜,就是为人人享有看的权利,你的生命将会延续,你的灵魂、你的爱心将会永存!
首批捐献志愿者:
马凤丽 韩艳春 窦俊章 喻鲁宁 吴东彬 孔祥娟 徐亚林 张海燕 李爱国 闵 伟
王春颖
陈炳奎 郑 军 刘德富 王崇飞 王超慧 何海波 张蓉松 王不也 潘洪军 张长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