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专题 > 感动双鸭山人物评选 > 感动双鸭山人物简介 正文
进藏六个月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1-04 10:06:44

  初到平均海拔4300米的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的刘少坤一夜未能安眠,似睡未睡之间只觉头痛、心闷,有一种人在谷底,看不到天亮的郁郁,甚至有点害怕,如果闭上眼睛将不再睁开。

  白日里,陪送团同志晕倒在眼前,随后又有几位同志因缺氧晕倒。想到此,他看了看身边的冯海军、战明秀、董永江、邓纯举。

  他们同他一样难以入眠,不同程度地感到头晕、头痛、胸闷、脑胀。

  高原反应侵袭着每一个人。

  谁都没有说太多话。他们要保持体力,迎接第二天的到来。

  “是条汉子就不能趴下!”第二天起床之后,头痛欲裂的战明秀这样和自己强调。虽面色蜡黄,嘴唇发紫,依然坚持不吸一口氧,他要战胜这顽固的高原反应!

  如此往复几天之后,他们逐渐适应了这里的气候环境。

  高原反应后,战明秀总结:来到西藏,后悔三天。不来西藏,后悔一生!

  “西藏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对他的了解最早是在文成公主的故事里,然后是电影《农奴》中,还有马原的小说里,了解虽有限,但到神奇圣地走走看看风土人情是多年夙愿。今朝成行,却不是为看风景,也不是为偿多年心愿,是为更重要的事情,是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刘少坤如是说。

  一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要向西藏人民学什么?

  这是今年6月我市派出援藏三年的五名干部冯海军、刘少坤、战明秀、董永江、邓纯举时常拷问自己的命题。

  “不是我们有多么伟大,多么高尚,当来到西藏,在这里待些时日,欣赏自然风光,到藏民家里坐一坐,和他们唠嗑、谈心,你会为他们的淳朴与友好而感动,而震撼,而振作,你也将想到: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影响,日喀则谢通门县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都比不上内地。虽资源丰富,经济却滞后。

  他们走进农牧民家里:低矮的土坯房屋墙皮剥落,人畜混居现象很是寻常,刺鼻气味让人难以忍受……

  他们看到了没有一件像样装饰的黑屋子里的共同之处:墙上悬挂着毛主席像。

  见牧民们眼睛里虔诚的敬仰与崇拜,他们心里波起云涌,无法平静!

  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黝黑面孔,那一只只苍老开裂干枯的手,还有那一双双满怀信任的眼里蕴涵的期盼渴望,使得他们的心震撼着!

  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进藏的工作压力以及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在崎岖山路间访贫问苦,与藏族干部费力沟通了解情况之间,五个人边干边学边体会着民族宗教工作的复杂。

  处理棘手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奔走,忙碌,竭尽全力而全然不顾脚步虚浮、脑胀欲裂、夜不能寐的高原反应。

  二

  进藏第一月,援藏工作队五名干部每天都要展开多种形式的调研。

  翻雪山,过险路,进机关,看企业,下乡镇,走村屯,察城建,听汇报。

  与干部谈话,走访老同志,与农牧民交流,慰问贫苦户,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

  找问题,理思路,提建议,反复论证,结合日喀则地区和谢通门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他们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为总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两个倾斜”政策,加强项目、技术、人才援助力度,为发展谢通门县域经济,繁荣社会文化,改善群众生活,维护地区稳定做出最大贡献的工作思路,并确定援藏工作四大目标:促进资源转化,推进工矿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促进县城提档升级,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载体建设,推进社会文化事业实现新进步。促进利民项目建设,推进基层牧民生活实现新改善。

  有了目标,制定计划,行动实践!

  援藏五位同志抢分夺秒没一刻闲歇地投入工作之中!

  工作主动承担,按制度审议决策,在党委领导下,各大班子领导放手工作。

  积极发挥专长,建立援藏工作队内部各项制度,制定财务管理、项目各项制度。

  分工不同,方向一致,合作支持,全力以赴,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凝聚力。

  交换意见,相互关心,不分藏汉,不论地域……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谢通门县全体职工干部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时刻自省,言行一致,因为我们是双鸭山人,代表双鸭山的形象!”

  敢为人先,勇于实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事关全局工作,他们科学决策、民族决策,突出县委在各组织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三套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讲党性,讲大局,讲团结,促进了县级领导班子思想大解放。

  班子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谅解,齐心协力打造一支“团结、求实、勤政、高效”团队精神的精干队伍!

  了解县情、充分调研,召开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援藏工作队筛选援建项目专题会议,听取当地干部意见,进一步提高援建备选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

  在市长滕喜魁带领考察团实地考察后,经日喀则地委审批,确定双鸭山市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三年援藏项目7项,总投资1874万元。

  项目实施两项。

  为农牧民配发太阳灶项目。已出资66.4万元采购2000台太阳灶,喷制“双鸭山市援赠”字样免费发送到6个农区乡2000农户手中。

  爱心助学项目。

  为民办实事,解决群众最急需的困难是当务之急!”援藏同志谢通门县委书记冯海军当机立断。

  路远,缺氧,道险:推土机山腰间推出一条路,车行其上,望下去,便是深谷。路,窄而险,他们也曾心惊肉跳,而今,这样的路走得多了,已似若坦途。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工作生活的西藏人民是伟大的,他们坚守祖国西南边境,让内地拥有平安的建设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来西藏不能单纯理解为帮助西藏。援藏是一种责任!如果西藏长期贫穷落后,哪里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内地人民的平安幸福。所以,我们有责任同西藏人民一道建设好西藏,繁荣这片土地!”

  刘少坤在《感悟援藏》文章里抒写了援藏队员的情怀。

  如是说,如是做!

  “藏族人民期待走向富裕,援藏于我们这一代人,意义重大!”

  深入项目实施点,走进藏民家中谈心,了解掌握农牧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他们背来了大米白面油茶,他们送来了慰问金3000余元,他们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去看望藏民。当接过他们手中物品,藏民们红红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尼珍去年考上大学,今年春节之后,却因家中无法筹集学费而辍学。

  尼珍舍不得就此放下学业,整日以泪洗面。

  机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甘服输的尼珍走出外地打工赚钱,准备复读。

  期间,次仁等几名藏族学生也因无法筹集到学费而失学。

  “不能让身边的学生失学!”在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五名援藏干部捐资2.5万元,并与尼珍所在学校联系,恢复了学籍,帮助包括尼珍在内的5名学生交上了学费以及生活费。

  进藏六个月,已发放助学基金4万元,扶贫慰问金2万元,解决8户农牧民共10名大学生上学难问题,走访慰问了44户贫困农牧民。

  三

  “对口援藏工作是历史使命,是党中央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式所实施的重要战略步骤……祖国的边疆需要建设,西藏高原需要开发……融入西藏,奉献通门!”

  援藏干部言语铿锵,荡气回肠!

  援藏工作队进驻谢通门县后,恰逢县委、县政府筹备“第二届赛马广交会”。

  援藏干部立即进入角色,工作迅速展开。

  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积极协调。

  烈日下,他们在现场忙碌。月光中,他们伏案深思……

  8月1日,谢通门县“第二届赛马广交会”胜利召开,为期5天。

  各界人士50多位,自发赶来的群众2000多人,参加广交会的人异常踊跃,地区领导非常认可:这一届广交会空前热烈!各项体育赛事的召开,文艺节目的演出,以及招商经贸活动的开展,均取得丰硕成果。

  广交会吸引了山南、日喀则等地外来商户70余家,物资交易额104万元,招商引资500余万元,均实现历史突破!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按照自治区万名干部下基层宣讲十七大精神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县委统筹安排,各部门分工负责。

  熟读十七大报告,记笔记,分析现状,理解内涵,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宣讲。

  援藏干部进村入户,与藏民交流对谈,宣讲十七大精神。

  藏民们心更畅了,援藏干部也笑了。

  “宣讲活动组织协调有力,部署安排周密,措施到位,效果明显。”自治区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援藏工作队思维超前,能力过硬,极具战斗力!”工作组总结谢通门县十七大宣讲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为成绩前所未有:领导力度前所未有。宣讲覆盖面前所未有。取得效果之实前所未有。

  效果好,因为付出多!

  宣讲活动中,工作组各位成员所在单位及个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筹集资金、车辆、衣物等物资折合人民币21万元,慰问贫困户152户,筹集粮食4万斤,解决了全县牧民越冬缺粮问题。

  谢通门县境内大小寺庙15座,数量多,成分复杂,反分裂始终是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认真学习掌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维护稳定抓好落实,按照“旗帜鲜明、主动治理、强基固本”方针,走进寺庙,宣讲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僧尼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意识,引导僧众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并保持高度警惕,对境内外各种分裂活动密切注意,对重点人群重点地段重点时间严密布控,果断处置,绝不手软!

  进藏六个月,援藏工作队完善反分裂斗争工作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制定应对措施,坚决抵制外势力特别是达赖集团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十七大宣讲过程中,他们到全县各寺庙宣讲十七大精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僧众中培养爱教中坚力量,确保了地方和谐稳定。

  援藏工作受到了省援藏工作队的表扬,得到了省领导杨光洪、张成义、秦恩亭的肯定。

  四

  “进藏需要勇气!离藏更需要勇气。”战明秀在《来自雪域高原的报告》中深情复述上批援藏干部离别时的语言。

  进藏时,战明秀的小儿子3岁,每晚都要找爸爸,拨通了电话总是问:爸爸,今天你回来么?

  曾经他责怪妻子:你没告诉孩子我要在外工作3年么?妻子说:“我告诉多少回了,爸爸要等过年放鞭炮时才回来。可孩子就是找爸爸,不通电话就不睡觉……听到此处的他泪已潸然……”

  回家过年的刘少坤每天都乐于做“厨子”,为8岁的儿子准备饭菜。他说:就是想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会,为他们做点好吃的,过段时间要回去,就只能在电话里听他们的声音了。

  进藏之初,为与当地人关系进一步融洽,冯海军便提出与机关干部统一在食堂就餐。家乡的七八月酷暑难耐,西藏已是秋衣绒裤加身,香甜的酥油茶虽香甜却难以下咽,听说有营养且可以防嘴唇干裂,也当作每天必要的任务。那时,大家不由得想起咱东北的大酱。唤来藏族服务员,说明想要一盘大酱。服务员应着好,一会功夫,却端来了一盘姜。大家见了,相视大笑。

  孤夜难眠望星月,衣带渐宽面改色,进藏6个月,心如当初:高山、白云、蓝天……

  “我们来了,用双脚丈量了她的壮阔,用眼睛目睹了她的圣洁,用心灵感受了她的神圣,用付出品味艰辛和收获……”

  归家日子不多,一个星期,却时常想起居住6个月的西藏,也许,一生也难忘记!

  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念及他们,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扎西德勒,一路平安!

  西藏,我们将回去!

作者:    来源:     编辑: 书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