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世界的舞者
——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庄鹏飞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庄鹏飞的低调是出了名的。2006年,他指导的一名研究生在世界权威性物理通讯类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一件“添彩”的事,但直到年终论文统计时大家才知此事,庄鹏飞只字未提。“搞研究就别整天琢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庄鹏飞经常这样跟他的博士生说。
生活的浪花中总蕴含着辩证法。心无旁骛、专心治学的研究者常常会被科学灵感和成果垂青,庄鹏飞获得过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等奖励,他主讲的“量子力学”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近年来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方面的研究成果又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鹏飞像一位沉醉于物理世界中的舞者,在他痴迷的舞台上执著地舞着。
“我只想找准一个方向,好好钻一钻”
庄鹏飞出生于湖南。上大学后,他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从1992年开始,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进行理论物理研究,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
一个有天赋的理论物理研究者需要多少年才能登上学术上的高峰?答案是:“冷板凳”非常长,十分“煎熬”人。
“理论物理研究‘冷’还是‘热’我顾不上,我只想在高能核物理领域找准一个方向,好好钻一钻,希望我们国家的研究成果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庄鹏飞朴素的话语中满怀激情。
在上世纪70年代,李政道提出,要解决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中的强相互作用难题,必须将微观的动力学与宏观的态结合起来研究,并提出利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来产生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另一个问题随之而生,即便是在实验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形态,由于不能在末态观测到,怎样来判断新物质形态的产生?庄鹏飞经过长期思索,于2005年前后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作了细致的数值计算。论文发表后得到实验与理论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在2005年和2006年两次国际夸克物质会议上,被几乎所有相关的报告引用。
2006年,庄鹏飞是全系教师中在物理学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引人注目的是:他不仅有高能核物理方面的论文,而且在相关领域均有论文发表。“这确实让人佩服,领域之间虽是相通的,但如果在自己的领域都没钻透,想在其他领域有建树,谈何容易。”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留碗说。
“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掌握理论”
人们都说,庄鹏飞的心全在学生身上,时间则被劈成了两半,一半给了科研,一半给了教学。清华10年,庄鹏飞一直在给本科生讲“量子力学”课。量子力学是物理系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同时又最难理解。学生中甚至流传着“任何能思考量子力学而没有被弄得头昏脑胀的人,都是没有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的话。
“如果纯粹是老师去讲述,学生很难掌握,因此我考虑给学生一些课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掌握理论。”庄鹏飞为此在2001年专门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考察量子力学的教学方法。
回国后,庄鹏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革新。他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即传授、讨论课和习题以及科研训练。他将一个班分成4个小班,每个小班十多个人,师生互相提问题。科研训练是一门选修课,由教师出课题,或者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然后由学生去解决。
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极高的评价。“庄老师教学方法新颖,讲课有独到的特色,表达准确有条理,理解深刻,有高度;讲课效率极高,对开启创新能力极有帮助……”这些留言屡次出现在清华大学课程教学调查问卷上。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我跟学生亦师亦友”
庄鹏飞的博士生何联毅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奖的获得者,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共发表了十多篇较有影响的论文,庄鹏飞曾在多个场合表扬这名弟子。物理系的人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师徒二人会为一个学术问题在办公室争得面红耳赤,声音忽高忽低,但一会儿过后两人又“和好如初”。庄鹏飞说:“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学术上的争论没有问题。”“庄老师对科学的尊重是他身上非常可爱的地方。”“徒弟”如此评价“师傅”。
庄鹏飞自己也说:“我跟学生亦师亦友。”
在庄鹏飞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下,包括何联毅在内的研究生与博士后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中有的人在物理学顶级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在国际同行中小有名气。
对于简单和效率的追求据说是物理研究者的偏好,而庄鹏飞最大的业余爱好却是唐诗宋词,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崔灏的那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毕竟,庄鹏飞离开武汉已经太久了。“你看那个意境多美,完全是物理之外的另一种美。”庄鹏飞这样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