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精彩人生 正文
支志明:做科学是幸福的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6-05 15:33:15

  “如果每次都痛苦,怎么做科研?”

  如果你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人给你发薪水,这是什么感觉?

  “幸福!”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支志明回答。对他来说,从事科学研究就是一件这样幸福的事情。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支志明进入香港大学学习化学并投入化学研究开始,20多年来,总会有人对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做科学研究有没有感到痛苦的时候?

  “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失落的时候。”支志明说,关键是,做科学就是这样一种状况:如果今天做不出来,就明天再做。这有什么痛苦?科学实验,经常都会遇到失败。“如果每次都痛苦,怎么做科研?”

  在支志明看来,有两种可能会给科研者带来痛苦:一是一定要设定一个目标,要赶上某人;二是一定要得奖。

  支志明说:“我喜欢科学,从来没有打算拿奖项。”但是,奖项一直与他有缘。今天,支志明以“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国家设立的最高的自然科学奖项,一等奖更是以严谨性著称,在2004年和2005两个年度的评审中连续出现空缺。

  他曾经以动手能力差而著称

  当年支志明的老师和同学,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有今天的成绩。毕竟,在大学阶段,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却是以动手能力差而著称。

  支志明记得很清楚:大一时,老师对他说,你还是选数学吧。每组化学实验你都是最后一个做完的;到了大二,又有老师游说他,你还是做理论吧,不要做实验了;最后到了做毕业论文的阶段,支志明两个月的时间什么东西也做不出来。老师很失望,再次印证了一件事情:支志明成绩很好,但是动手很差劲儿。

  支志明不愿意放弃。当年在上大学时,支志明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成绩都不错,尤其是数学。“我的数学背景很好。”最后他选择化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与化学有“缘分”。

  在这几个学科中,在中学求学期间,其他的老师教他很多的东西,但没有启发他在这些学科的思考与探索。

  “我喜欢化学,对化学有兴趣。”支志明说。他仔细研究了化学方法,最后发现他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除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有问题,化学方法还有问题。他修改了这些方法,结果实验便成功了。

  这坚定了支志明从事化学研究的决心。“对于搞实验化学的人来说,动手能力虽然重要,但如果你真的喜欢化学,可以改进自己的动手能力。别人做一遍,你可以做十遍。”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设计错了,怎样做都不会成功。“对做实验化学的人来说,设计化学反应是最重要的。从事实验化学,我要做一个好的设计者,自己可改进动手能力或找动手能力强的人去印证我的设计和思想。”

  生活没有因得大奖而改变

  1980年,支志明来到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控制原子反应是当时研究的热点,知道原子转移原理的人很少,支志明就决定以此作为他的研究方向。“这是原创性的科学。”

  支志明解释控制原子转移的重要性:通过化学反应是可以创造新物质的。每个化学家的梦想都是希望控制化学反应的过程,并不浪费任何资源,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新物质。而实际上,很多化学反应并不是这样干净。比如说,我们希望A+B=C,实际结果却可能会产生D、E、F,也有可能产生不完全的C。也有可能产生C,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慢,可能用上一年。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有选择性和高效率地控制基团和原子的转移,从而创造新的化学技术。

  最近几年,一些科学家就因为研究金属催化原子转移获得诺贝尔奖。日本的一位科学家因为发现如何控制对映性氢原子的转移获得诺贝尔奖。20多年来,支志明的研究一直围绕金属怎样催发原子转移,希望找到其中的钥匙。“很感谢学校给我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我一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今天,他因此获得了国家大奖。他的研究结果开拓了一系列可应用于药物合成和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仿生物化学反应,并解决了多个化学领域的重要难题,对有机催化、无机生物化学和光化学发展建立了重要的基石。

  如同1995年38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时一样,支志明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今天得到大奖而改变。支志明依然埋头做自己的学问,一天十几个小时要泡在实验室里。

  明年国际配位化学大会将在以色列召开。支志明再次被邀请做主题演讲,其他主题演讲的报告人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支志明有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控制空气中的氧原子,想把氧原子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想让它与谁结合,就与谁结合,这该有多好!“如果能做到这点,很多现有化学反应技术就会被改写。”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